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教育要破除“功名潜规则”

    作者:贾宝先 曹莹 田道敏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1日 06版)

        时至今日,我国民众的教育观仍然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时代教育观念的影响。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为了求取功名,这种教育价值观在当代的教育中仍有影响,尤其在上世纪后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考上大学能改变命运,这种观念在普通和贫困的家庭里甚至成为一种信仰。倘若考上名校,则前途更加不可限量。常年以来,造就了民众的名校情结:分数高——上名校——有份体面高尚的工作,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也是古代功名之路的翻版。

        成年人尚且很难摆脱舆论环境的困扰,更何况自主意识还不清晰、心智也没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加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培养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方面有很大缺失,高考制度又以分数把不同类别的学校划分到不同的等级层次,一个中学生很难在高考择校方面有太大的突破。名校情结不仅造成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被低估和忽视,而且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也很可能造成人格被屈曲、爱好被压抑、天赋被掩蔽。高考分数低,固然能选择的大学也少。但是高考分数高,选择的范围也没有相应变大。尖子生从清华北大落榜选择复读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为名校而名校的背后是太多连学生自己往往都不能察觉的无奈牺牲。

        抛开功名潜规则和名校情结的束缚,也许是通往自由王国的正确道路。能否让千千万万青年都能顺利选择并走得更远,不仅取决于他们个人,更取决于是否能从教育制度的根源上破除教育中的功名潜规则。但是高校招生体制长期以来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把以分数高低作为唯一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被划入尖端,能获得最好的生源,而像北职这样的职业院校却被划入末端,在生源方面没有任何主动性。这种体制造就的人才观是单一粗放的,无视学生个体差异,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古老原则,无法全面、综合、发展地考量学生的素质。学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潜力,适合什么样的教育类型。

        同时,这种体制下造就的人才观,已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学历的贬值,迫使很多读正规院校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生,毕业后不能获得预期中体面高端的工作,从事煮米粉、卖猪肉、当保姆、擦皮鞋、烤脑花等工作。虽然职业本身无贵贱之分,但很难说这样不是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重学历轻技能的功名潜规则却诱导大量的高校不断向学术研究型升级同化,这无形中加强了学历贬值、技术人才缺乏的恶性循环。所幸近两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特别在招生制度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打通职业教育从高中到研究生的升学路径,使其逐渐在民众观念中脱离低等教育的地位,能够与普通正规教育平起平坐。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社会公众对教育类别的认知和理解,排除功名潜规则的干扰,用理性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如此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