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中国的逻辑
现代国家建设必然包含两个历史行动:一是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前者是根本性的,后者是决定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定是在既定国家制度框架下展开,与国家制度体系保持内在的有机统一。任何国家只有成功地完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才能达成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展开,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创造中国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应聚焦于基础制度建设。基础制度建设的成败决定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
赵宇峰 林尚立文,摘自《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
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法治思维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群众路线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把群众路线与法治思维结合起来,把作风建设与法治方法联系起来,赋予了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群众路线中的法治思维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灵魂和推进执政党建设的创新之举,须在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路线实践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中大力培养并践行。
李云霖文,摘自《毛泽东研究》2015年第3期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社会发展代价的特征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历史就是主体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史。因此,社会发展的代价根源于人类自身存在方式的不完满性,具有内在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历史时期不同,代价承担主体也不同,代价承担主体呈现出不平衡性,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社会发展代价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呈现出普遍性与具体历史性的统一特征。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发展代价对主体的价值贬损又能够获得历史发展的补偿,因此,具有价值损失性与补偿性的辩证统一特征。
郭广平文,摘自《武陵学刊》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