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教科书和列入评议公告目录的教辅材料印张基准价及零售价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中小学教材退出国家统一定价,定价权下放各省,会不会导致价格上涨?出版市场会有何变局?
定价下放:上涨可能性多大
通常,中小学教材的定价,低于市面上同等页数的其他图书。从6月1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公布的信息看,小学阶段教材普遍都在10元以内,小学各年级的《新课标语文》多在7元左右,《新课标数学》均在8元以内。初中阶段教材多在8至10元。尽管教材价格相对其他图书较低,但发行量却不可小觑。相关专家指出,教材的发行量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册,即便微利,也是出版社竞争最激烈的“肥肉”。此次放开,会否引发教材市场的波动?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商品和服务成本差别也较大。将教材价格标准下放省级管理,有利于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教材价格。”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此次改革确立了“微利原则”,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价格改革的影响不尽相同。以湖北省为例,该省小学生的教材费是每人每学年90元,中学生是每人每学年180元。湖北省有中小学生450万,其中300多万是农村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教科书由政府采购免费使用,城市中小学生的教材费才需要家庭承担,因此影响范围有限。而在北京等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已实现了政府买单。
“价格下放到省级管理,各地会有差距,但这个差别不会过大,省级物价监管部门会监督本省教材价格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
出版发行:怎样让市场说了算
早在2003年,我国就开始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打破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专营保护的垄断局面。改革主要是在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两大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
一段时期以来,教材统一定价积累了不少问题。虽然很多教材编写单位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但是印刷的单位有很多。由于工艺、纸张、运输距离等存在差异,尽管是统一定价,但经营者的赢利水平却差异较大。价格下放,应该说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时,张卓元也指出,要让市场更趋公平、价格更为合理,需要加强监管,规范招投标,防止价格下放后产生熟人交易、暗室交易,防止教材选用的失当或印刷品质的问题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此次改革主要是教材定价权的下放,没有涉及教材流通领域。记者登录“当当网”发现难以找到中小学教科书。“当当网”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打破教材销售渠道的单一,需要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相关专家也表示,改革最终是要让百姓获益,这需要利益格局的除旧革新。
保障质量:监管如何跟进
一直以来,各地物价、教育等部门都要对选定教辅资料的数量和收费金额进严格管控,以免加重家长、学生的负担。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有利于减少行政成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出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中央部门对地方事务的干预,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各地自主定价,会不会带来新的权力寻租?怎样保障教材印刷不偷工减料?”湖南省一位家长对今后教材价格水平控制及教材品质表示担忧。
“下一步,地方如何接住、管好是关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活力才能充分迸发,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之中。(本报记者 冯蕾 本报通讯员 瞿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