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的画家,或许会在写实与表现的形态之间,巧妙地寻觅其中的平衡点。也许正是这样的平衡,时常显现上海美术的“小雅”,而忘却其应含的“大智”。上海画家黄阿忠在风格、形式及创作观念的多元化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逐渐走上一条与海派文化基础相吻合的创作道路,并开始发挥特有的优势。20世纪前期的表现性探索的基因依然存在,在经历20世纪中后期的主题性艺术影响之后,写实绘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画坛仍是需要完善和突破的领域。在诸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上海绘画语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是上海绘画的一种成功和复兴希望。阿忠正是担负这种成功和希望的重要一员。他拥有娴熟的写实技法,但不同于传统的古典写实;他也具有崇高的写意精神,但不限于传统的文人写意,——他是将写意与表现加以契合,渗入了现代生活的观念、情绪和直觉,用笔的节奏感和空间的象征性,都意味着写实形象向形式语言的多种过渡和转换。
以1979年的十二人画展作为标志,表明黄阿忠成为上海现当代美术的历史转型重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艺术探索轨迹,从上海戏剧学院的学院时期,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时期,在引进和试验西方美术的同时,始终与本土传统美术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无论写实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引用和借鉴着中国画形式或精神的因素,呈现了明晰的对于写意性绘画的求索心路。
阿忠试图创造中国当代油画的一种新格式:画法立于中国为本,材料兼取西画之长,形式上侧重于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其静物系列、上海风景系列、域外风景系列,薄彩施色之间,都不失留白、晕染以及墨韵之法,显现出浓郁的中国国粹的情结和取向。这种“用西洋画写生的方法,搬到国画去,又将中国画的笔调,搬到西洋画去”的历史,在阿忠的艺术探索中,获得了关于“意趣”新的阐释。
纵观意趣,在中国画大师的作品中无处不在。阿忠以为,如若再添加各种材料于其中,又进一步舒展了作品的诗情,并加强了画面的力度。阿忠作品生动地显现相关的中国意笔之道,其来自于艺术语言和精神观念的结合。其中的艺术尝试,主要侧重于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的结合。其写意的风景形象和人物造型中既含有逸笔泼彩的意趣,又具有表现主义风格形式的痕迹,成功地描绘出“中国意境”。
这种中西融合的西画实践,其意义正如阿忠自己所言,“寻找画中的意趣,是我们这一代画家必须坚持的,不管你是画写实的、意象的、表现的又或是抽象的。”正是为了这样的“坚持”,阿忠身后留下的,是四十余载的艺术求索征程。
黄阿忠的艺术探索从原有的个体创作状态,复合为整体的文化联系,以西方色彩和东方水墨“交相辉映”,演绎海纳百川之道,借此引起我们的思考——那就是今天作为艺术的实力名家,能够为我们的时代、国家和民族真正留下什么?
阿忠道:为时代留下一段审美历程。其语深值称赞。其能否成为承担新海派艺术精神的文化空间,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