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题都会成为一段时间的谈资,今年也不例外。连日来,围绕高考题引发的讨论不断,这其中不乏微词和质疑之声。
高考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该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考生的权益,展现智慧与公平、科学与创新?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社会测量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
好题目应“让尽可能多的人有话可说”
记者:高考题,尤其是作文题争议不断,这其中又以新课标1卷作文题为甚。这篇作文材料是女大学生举报高速驾车打电话的父亲,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父亲或女儿。不少人认为,这个题目忽略了农村考生的认知感受,城市化倾向明显,有失公平。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女儿举报父亲,有违“亲亲相隐”的传统伦理。同时安徽卷“蝴蝶的翅膀没有颜色”,也被指“没有常识,出错题”。当前正值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方式和评价导向改革关键期,您认为,考题的创新与关照大多数之间的度在哪里?应该如何兼顾?
谢小庆:评价考试质量,公平性是非常重要的角度。从20世纪中期开始,这个问题就引起国际教育测量领域的关注。那时提出的问题是:考试对某一性别、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种教育条件和经济地位的特定考生群体是否存在偏见?
显然,“女儿举报驾车的父亲”这道作文题在公平性方面是有瑕疵的。实际上,题目影响到考生发挥致使“范进蒙冤”的事情,古来有之,今天也时常发生。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可以从自己的学生中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作文所要考查的是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应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的人谈起NBA可能滔滔不绝,另一些人对NBA可能一无所知。好的高考作文题目,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人有话可说。如果只是对一部分考生有利,就会导致测量误差。
对于安徽卷作文“蝴蝶的翅膀没有颜色”,舆论指责说“有常识性错误”,这也是不能成立的。在“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有话可说”上,这道题虽不够理想,但没有大问题。多数考生可以从一个自己顺手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试卷难易不影响实际录取
记者: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也引发了大家的追问。舆论认为湖北卷数学“难哭考生”;而全国英语卷却被指过于容易,不利于选才。在众口难调中,您认为考试的科学与智慧如何体现?
谢小庆:高考是一种竞争性、选拔性考试,试卷难一些或容易一些,对实际的招生选拔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与资格性水平考试是不一样的。以医师资格考试为例,如果试卷太容易了,病人的安全就无法保障;如果试卷太难,就可能侵害一些考生的就业权利。本来可以当医生,却被剥夺了当医生的权利。在这种资格性水平考试中,试卷难度影响巨大,不可马虎。对于高考,试卷难易不影响实际的招生录取工作。
引入长期性、形成性评价方式
记者:您认为高考评价方式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未来“全国一张卷”是否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科学与公平?
谢小庆:我认为改革包含两方面任务,一是在笔试中增加能力考查比重,一是在招生中降低一次性笔试的比重。
在加强能力考查方面,早在1984年教育部就在广东省启动了“高考标准化改革”的试点研究。30年来,高考在从“知识记忆考查”转向“能力考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今天的高考,与30年前的高考已经大不相同。以英语考试为例,今天的英语考试,尤其是包含听力和口语的英语考试,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实际的英语水平。
但是,在降低一次性笔试的比重方面,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任重道远。考试最根本的局限是,任何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试,必定是“标准的”:以相同的题目按照相同的程序测试所有的考生。但是,没有一个考生是“标准的”,每个考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生活环境、教育经历。在“标准化考试”中,比尔·盖茨、马云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未必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给潜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机会,我们需要降低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考试在招生决策中的比重,需要引入一些长期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而“全国一张卷”,有利有弊,需要对利弊进行权衡。统一考试的“利”在于可以更好地保证命题质量。从分省命题以来,我一直在关注,命题质量最好的还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上海也不错,其他的省市则参差不齐,有的省命题质量确实堪忧。统一考试的“弊”在于不利于为改革引入动力和优化机制。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质量。我认为,应该逐渐形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长春等几个命题中心,这些命题中心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比如广西可以选用广州命题中心的题目,也可以选用长春命题中心的题目。这样,既保持命题经验的积累和延续,又为考试的改进引入动力机制和优化机制。
(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