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几张纸擦手,都有严格规定;学校用铺天盖地的标语口号往学生的脑子里灌输理念……如果说这一切发生在河北衡水中学,恐怕没多少人会意外。但事实是,这是一所美国中学——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里的真实景观。
原来美国也有“衡水中学”。这对于那些支持衡中模式的人而言,相信会下意识地将之视为衡中模式强大生命力与普适性的有力佐证。不过且慢,两家中学虽然在教育方式上惊人相似,但各自所处的教育大环境并不相同。若忽视这一点即作简单的“合并同类项”,有失偏颇。
KIPP又称特许学校,指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的特许教育机构,在接受公共教育经费的同时,比普通公立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性。新闻中强调,KIPP在美国是专门给穷人准备的学校,在各地最差的学区办学,学生中87%来自贫困家庭。在美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它是十足的另类存在。它所对应的另一项数据是,美国贫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只有8%,而KIPP就读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80%。用我们的话来说,它可相当于专门提升贫困孩子上大学机会的一项“教育工程”。
再来看我们的衡水中学。虽然它以极高的大学录取率和严苛的管理而出名,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其实衡水中学模式并不是孤例,甚至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缩小版的衡水中学。如果说KIPP在美国教育中只是特例,那么衡水中学在我们这里只是普遍现象的某种缩影。KIPP直接提升贫困孩子的读大学机会,而衡水中学在提升升学率的同时,还伴有“掐尖”、垄断教育资源的争议。
美国也有“衡水中学”,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在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不同群体为教育机会这样的底线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会有多大的差别。事实上,即便是把子女送进衡水中学或是承认衡中模式现实合理性的人也普遍认为,对于人的发展和教育规律,衡中模式是“不正常的”。
当衡中每年还在为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沾沾自喜的时候,国内的一些超级名校早就在比常青藤等国外名校学生数量了。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其所反映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机会不公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发展失衡仍待解决的背景下,轻易指责衡中模式,或是不接地气和轻率的。但无论怎样,必须承认,衡中模式的大行其道,本身就是教育机会不均的产物,它需要被改变和纠偏。教育公平多一点,至少会少一些衡中模式的追逐者。在这一点上,若以“美国也有”来拒绝承认我们的问题,无疑是不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