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需求结构变迁效应
一般地讲,居民收入增长会提高消费需求,有利于需求结构的改善。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尽管也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相应的却是需求结构中的消费比重持续降低。这除了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相对较低的原因外,还与居民收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通道不畅有关。事实上,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必须予以关注,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形成了一种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特殊机制。居民收入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储蓄产生的。居民收入首先是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如果居民收入除了满足消费需求还有剩余,那么这部分收入就被储蓄起来。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这种储蓄最终会转化为投资。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对投资的影响,虽然也要借助于储蓄这个中介来实现,但是,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的两个特殊性,使得这一影响机制也显示出特殊性。首先是中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一方面会影响到消费率,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比重较高,因此推动投资率的提高。其次是中国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一方面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迅速富裕的一部分人借助改革开放后形成的较多投资机会,将更多的收入转化为投资,进一步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因此,转变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投资性支出用于改善民生。这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实现需求结构转型的根本途径。
《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4期,乔榛撰文
资源生产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衰竭,新型资源的开采和探索及应用仍然处于初探阶段,面临日益减少的资源,我们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够降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最优化。长期以来,我国资源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少数垄断国有企业,而资源定价权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资源价格缺乏弹性,且不能反映资源供给成本。一方面行政化的垄断定价使资源部门产业链间存在价格扭曲,造成了利益在资源部门内部的非效率性分配、资源部门内部生产效率的低下和生产资料不必要浪费;另一方面资源消费端的垄断低价带来了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无效率,进而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本等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和使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快推动资源市场改革,形成灵活的资源市场价格决定机制,推动资源价格的竞争性定价和动态化调整,推动资源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资源生产成本,尤其资源的稀缺性,是提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此外,资源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和劳动在资源部门和其他生产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实现全社会各种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证资源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
《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王育森、王宇鹏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