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独特精神世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号与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思想前提,是中国梦的价值愿景,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当前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未来德育发展方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高校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中的渗透能够使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与优秀文明成果中实现创新发展。
从德育教育的社会环境来看,当前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性特点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个人利益、功利主义等都容易使价值观与责任意识出现偏差。高校校园中面临着复杂的文化形态、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也面临着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兴国之魂,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对当前大学生健康价值观形成起到引领、导航与催化剂的作用,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高校文化生态的改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中的引领来实现。对高校来说,其自身的道德文明传承使命不可忽视。当前在高校德育中往往并未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程,其地位不够突出,尤其是单一化的评价容易造成德育教育与初衷的背离,使镶嵌在知识中的正面价值观隐而难显。所以应该不断丰富教育的个体化功能,丰富大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食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改善高校文化原有生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切实发挥其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需要各级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此过程中,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作为各部门的中心任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代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分步骤、按计划地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得以完善,培养其健康、健全的人格。
要推动德育教学改革,将高校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应不仅仅集中于专业课堂中的教师身上,也应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共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与传授。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非专业教师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机会,实现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模式的建立。另外教材的建设也应该与时代同步,将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构建与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重视德育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要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性、实效性与生态性。高校需要处理好教育中规范性与学生个体性的关系,尤其是在价值观引领过程中要切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真、善、美的追求,避免千人一面,促进大学生人格提升,推动其个性的解放。同时,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该切实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实践机会与平台,避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之间产生差距。德育目标的达成,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其关键环节在于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困境并检验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具体可通过德育案例分析与教学、“全国道德模范”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等方式形成多维育人的和谐氛围。除了高校外,社会中的企业、团体等也应共同承载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形成全民育人的良好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载体,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
(作者单位:辽宁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