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云南省话剧院演出、王爰飞编剧、李鹏导演的话剧《鲁甸72小时》,我想到一句话:“冲动出戏剧。”
王爰飞谈到这样一件事:云南鲁甸发生大地震,一个受灾村的干部知道自己家里的房子全被震塌了,一家八口人生死不明,乡亲们让他回家看看,他流着眼泪说:“我的家人要是遇难了,我回去也没有用了。我的家人要是没有遇难,一定会有在场的人救他们。我不能离开咱们这个地方,我要和你们一起在这里救灾。”王爰飞说,他听到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当时就有要写一个村干部在地震中的表现的冲动。后来他又听到许多村干部感人的事迹,他心里渐渐形成了故事: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干部的作用最重要,只要当地干部不慌张,有主意,就会极大地鼓舞老百姓的勇气,会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于是,一部以一个女大学生村官徐晴临危受命,带领全村人艰难地挺过72小时的感人话剧就形成了。
话剧是能够及时反映现实的艺术。反映现实可以是揭露现实中的问题的,也可以是歌颂现实中的英雄的。可以是歌颂大英雄的,也可以是歌颂小人物的。关键在于剧作家是不是对一个人物、一次事件、一种现象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我第一次看《鲁甸72小时》,是在2014年11月份,离鲁甸地震只有三个月,云南省话剧院就已经把这部戏搬上舞台了。我在云南看戏那天,观众中有参加救灾的人民子弟兵,有参加救灾的志愿者,也有普通的观众。那天剧场里的气氛相当热烈。我当时体会到了戏剧及时反映现实在观众中的强烈作用。
我对这部戏的名字《鲁甸72小时》非常肯定。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地震,72小时是黄金救援期,这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为什么是72小时?因为,在缺水、缺食物、受伤的情况下,一般的人的承受能力就是72小时。所以,一个受灾的小山村,如何在临时被指定的村干部的带领下,挺过72小时,在72小时内找到生存之道,就成了一件揪着观众心的事。何况,这个村干部是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单弱的肩膀能否扛起全村39个人的生命之重?
《鲁甸72小时》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怎么带领全村百姓渡过难关的。大难当头,老百姓关心自己的家,关心自己的生死,对别人不相信,这是人之常情,何况让一个外村的女大学生带领救灾,多数人开始肯定怀疑她的能力。徐晴这个女大学生,就是这样被突然推上了她自己并没有信心的关键位置。应该说,这部戏对徐晴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她是一个年轻女学生,她人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灾害,她被村民推上了谁也不愿意干、谁也觉得干不了的地位。徐睛是党员,徐睛是支委,在村支书、村主任遇难的情况下,她不干也得干。可是,她确实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她遇到问题只是哭。她哭过后,擦干眼泪,还得领着大伙死里逃生。缺水、少粮,有伤员,必须在72小时带领大家走出去。要命的是这个小山村所有的出路都被地震破坏了。没有出路,没有救兵,余震不断,山体滑坡,这个小村里仅存的39个人最后能生存下来吗?戏,丝丝入扣,步步紧逼。当武警救援部队到达这个小山村时,徐晴没有语言,她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她早已知道,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三天前就遇难了!此时的观众,谁能止住泪水?
丁璇塑造的徐晴是比较成功的。徐晴有些瘦弱,她遇到问题犹豫不决,她的行动也有点站立不稳。正是这样一个弱女子,最后带领全村39个人绝处逢生。这一场考验,相信会成为徐晴一生的财富。
《鲁甸72小时》围绕着徐晴,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山区农村的集体群像,这组群像是真实的,可敬的。他们由灾害突如其来的自顾自,到拧成一股绳;从束手无策,到集中智慧想办法;从谁也不愿意出头冒险,到主动出面寻找生路。“灾害面前考验人”这句话,在这出戏里有令人信服的表现。
导演李鹏在节目单中的“导演的话”中写道:“灾难面前,人性放射出无比绚烂的光辉!希望它能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旅途。”
为此,我们感谢云南省话剧院,感谢所有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