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8日 星期一

    “义剪美”和他们的坚守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8日 03版)
    魏永华在为老人理发。资料照片

        麻风病休养员,听听就有点紧张,更不要说给他们理发、修面了。但在浙江德清,有位魏师傅,常常放下自己的家事,坚持每月上门为深居山坳的80多位麻风病休养员义务理发。

     

        “魏师傅来了,去理发室剃头咯!”在浙江“麻风第一村”上柏疗养院里,一阵阵喜悦的叫喊声,很快传遍了疗养院休养员的宿舍,小平房的房门纷纷打开,一个个老人脸带笑容向理发室走去。

     

    首次理发,60多位老人围着他团团转

     

        魏师傅,大名魏永华,今年51岁,浙江德清武康镇一名建材个体经营户。

     

        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德清义工协会“义剪美”成员、浙江上柏麻风病疗养院义务理发师。

     

        “给麻风病休养员理发,真的没有想到过!”已经与这些老人结下很深感情的魏永华直言。尽管很小就学理发,也开过理发店,但魏永华服务的都是寻常的健康人。

     

        去年年初,魏永华第一次与义工们走进疗养院。那些手脸畸形,或缺手少腿或靠轮椅行走的老人,黑压压地挤在自己眼前,一双双眼睛充满着期盼。魏永华说,看到这一幕,他和义工伙伴们都震撼了。

     

        “真不敢相信,老人们对理发是如此看重。除了卧床不起的,在这里休养的六七十位老人都来了,把一间十来平方米的临时理发室堵得水泄不通,队伍排到10多米外。”说起一年前第一次走进“麻风村”帮人理发的情形,魏永华感慨不已。

     

        那一次,已经10多年没有握过理发工具的魏永华,与同来的义工们一起,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吃上午饭。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坐下吃饭时,手已经发麻,筷子都捏不牢。

     

    亲戚去世、家人手术,老魏都没有让老人们失望

     

        去年11月,魏永华又来到“麻风村”做“头顶大事”。理了一个多小时,妻子打来电话着急地说,娘家大伯去世了,要魏永华赶紧回家。

     

        魏永华与妻子的对话,身边的老人以及同来的两位义工都听到了。“这个事要紧,你赶紧回吧。”同事们劝说。

     

        看看眼前20多个老人着急期待的眼神,魏永华很纠结。“义剪美”小组队员虽有三四人,但真正会理发的只有魏永华一人,其他人则是负责照顾老人或清扫卫生。

     

        这时,一位卧床不起的休养员又捎来话,请魏师傅上门理发。

     

        “老人家,你们不要急,保证给你们理完发再走!”安慰完老人,魏永华给妻子回了电话,让她先去娘家。

     

        中午12点多,理发室里最后一位老人满意地离去。已经站了4个多小时的魏永华揉揉酸胀的双腿,一屁股坐在门外的矮墙上,点上一根烟,猛抽了几口,他真想此刻就收工回家,但还有五六位卧床不起的休养员等着他理发。喝了一口水,给已经发烫的理发工具滴了点缝纫机油,魏永华微跛着腿朝最后的目标走去。

     

        “这情景常有,但魏师傅从不抱怨,也不计较。”“义剪美”小组组长于丰丰说起魏师傅的服务精神,由衷地赞道。

     

        事实上,只要是魏永华答应老人理发的日子,哪怕生意再忙,他都会来给老人理发。更有一次,他父亲住院动手术,他依旧按照约定好的日子赶到“麻风村”。

     

        “我也不想这样,可是话已经说出去了,就要做到。尤其是对这些都可以做自己父母的老人,失信于他们,还做什么人啊!做义工,就意味着付出。”

     

    麻风、异味,挡不住老魏和老人的“头顶之约”

     

        4月底,记者再次到麻风村采访时,正好遇到魏永华与他的“义剪美”小组第21次进山为老人义务理发。

     

        “天热起来了,帮我剃短点。”81岁老人钱美根坐在轮椅上,笑着对魏永华说。“好咯,你放心,保你满意!”说话间,魏永华利索地拉起了围布,一抖一落,白围布妥妥地落在老人的脖颈间。嗞嗞!嗞嗞……头发应声而落。

     

        “魏师傅不简单啊,每个月都来给我们剃头,天气热,一个月来两次呢。一般人听说‘麻风’二字,吓都吓死了,更不要说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一旁帮着打下手的义工符晓伟补充道:“或许老人们不习惯洗澡、洗头,有些人还有肢体溃烂,人没有走近,异味就扑鼻而来。天热,气味更重,就因为这样,以前老人们付钱请山外的理发师傅来理发,也没人愿意。”

     

        魏永华坦言,刚开始那阵子,闻到那种气味就想吐,但现在已经习惯了。

     

        去年年前,一位卧床不起的休养员知道魏永华又来理发了,硬是坐起来,要魏永华给他理发。没过几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旁人说,魏师傅给他理了发、修了脸,让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一月一次或两次的上门服务,让生活在疗养院的老人们多了一份依赖与牵挂。89岁的汤金楚眼睛不便,耳朵也有些聋,每次理发,魏永华都是上门服务。

     

        “小魏他们真是不简单啊,一年多来,不仅为我们理发,有时还送我们鸡蛋、桂圆呢。”汤金楚的老伴蔡海球在一旁不停地夸着于丰丰和魏永华。

     

        刚刚理完发的汤金楚,有些兴奋,即兴唱起自编的越剧:小于小魏你们好,上门理发月月到……老人唱了一遍又一遍。

     

        魏永华说,自己第二次来给老人理发,他们就纷纷问我要手机号码,我知道,他们是怕我下次不来,可以打电话给我!有一次,进山理发时间往后推了几天,老人们就打电话来询问,他们担心我们坚持不了啊。所以,只要自己身体允许,这个服务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四颗心”的坚守

     

        给老人免费理发,这样的“雷锋”并不少见,但是能给麻风病休养员无偿理发的不多见,而且是每月坚持一到两次。

     

        这需要勇气、毅力,但更需要爱心、细心、热心、耐心。这正是感动记者之处。

     

        除了剪刀、梳子,每次理发,魏永华都会多带把电推子,以及一瓶缝纫机油。他解释,六七十人理发,量大且间隔时间短,电推子容易发烫,万一中途电推子“罢工”,有“后援”就不急。

     

        每次理发,魏永华都要站好几个小时,最长的一次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每次理完发,看到老人满意的笑脸,不管多辛苦,他都觉得很满足。而利用理发的这段时间和老人聊聊家常、生活和身体状况,老人们开心,他也高兴。

     

        一年的坚持,刚开始的担心、害怕已经淡去,坚持下去的信心越来越浓。义工们说,理由有三:一是他们知道,经过治疗的麻风病人,不会传染。二是老人们对自己的信任。于丰丰说,每次他们去理发,这里的老人就特别开心,热情招呼他们一起吃饭,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让“义剪美”的义工们感受到付出的价值。三是被“麻风村”医护团队的博爱和奉献精神感动,“与他们长年默默服务着山坳里的这群特殊人群的感人事迹相比,我们这点付出真的算不上什么。”

     

        (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