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7日 星期日

    为平凡人的梦想而歌

    ——系列纪录片《追梦在路上》与马志丹团队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牛梦笛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7日 01版)
    马志丹(中)在采访《追梦在路上》首期节目《绿手指的故事》主人公邹子龙(右)。资料照片

    镜头对准平凡人

     

        南太行山,河南新乡郭亮村,立在垂直200米的悬崖之上,被誉为中国最危险的村庄。

     

        从今年农历正月十六(3月6日)起,《追梦在路上》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先是派出项目组主编戚丽霞实地调研做前期采访,随后她定下了第六系列《我心飞翔》之中重点题材的节目标题:《挂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

     

        从4月19日到5月15日,马志丹与团队主力郑耀豪、刘阳、陈慧敏、倪树鑫分三批到达郭亮村,故事内容定位在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洞。马志丹带领4个拍摄组,包括微型航拍,几乎是每天清晨5点起来拍摄,对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回溯,像梳头篦子一样,一遍一遍梳理,一层一层深入挖掘,注重细节关联,探究真实根源。一个一个活着的、牺牲的、过世的农民开山英雄,事迹生动感人,情景历历在目,常常让马志丹和团队同事哽咽落泪。现场拍摄招致了数不清的游客围观,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初接待过著名导演谢晋的村民李章锁说:“看马志丹导演拍片,与谢晋导演当年拍摄电影《清凉寺钟声》似的,很认真很细致,干的都是精细活啊!”

     

        这部长达1小时的纪录影片,将于6月下旬在广东卫视与观众见面。

     

        “看系列纪录片《追梦在路上》,就像是在看一部部励志电影,轻松、紧凑、有趣,像磁铁一样吸附着我们一直看下去”。今年1月,广东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我的梦·中国梦——追梦在路上》推出了第五系列“男儿当自强”,创下收视市场份额和网络热门关注度“双高”的大红局面。该节目视频网站点击量超过2000万次,被观众誉为“中国梦标杆式的节目”。《追梦在路上》迄今已完成播出了5个系列27集,开播短短一年零八个月,迅速成为广东卫视纪录片品牌节目。马志丹的名言是:“要做,就一定要做出最好的作品来。”

     

    用心记录追梦故事

     

        回顾起当初产生《追梦在路上》创作火花的情景,马志丹的语气中充满激动:“中央领导提出‘中国梦’,我拍手叫好。开始设想拍摄一档‘我的梦·中国梦’大型人物励志类系列纪录片。”很快,立项得到了广东广播电视台主要领导的鼎力支持,马志丹立刻开始筹建项目组,于2013年5月11日启动拍摄《追梦在路上》第一系列“致青春”首集《绿手指的故事》。

     

        《绿手指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邹子龙从来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获得“明星”般的关注。邹子龙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从大四开始与两个同学从北京来到珠海市郊包下一座山头,创办了“绿手指份额农园”,当起了农民,专心致志推广有机种植,推广“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节目播出后的几天内,“绿手指份额农园”的博客粉丝增加了30万。一位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留言中写道:“你们在‘绿手指’播下的是梦想的种子,‘绿手指’的产品包含着你们对梦想的执着。你们燃起了我创业的激情,我会在创业的路上走下去。”

     

        《追梦在路上》一炮打响。成功背后,观众几乎想象不到这个团队为《追梦在路上》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2014年8月16日下午4点,广东龙门县南昆山桃花源山庄,《追梦在路上》第四系列其中的《中国娃娃》一组场景正在拍摄。马志丹要求下水拍摄,以此保持摄像机和被拍摄者的平行水平,保证观众获得持平视角。山涧溪流中的鹅卵石又湿又滑,拍摄到半途,马志丹不慎滑倒,大腿肱骨严重挫伤,全身湿透到胸部以下,当时同事们请她回去换衣服,马志丹却坚持拍摄到晚上7点。山区寒气逼人,当晚,腿部非常疼痛,让马志丹一夜难眠。至今,她的腿伤依然没有痊愈,依然隐隐作痛。因为忙于工作,马志丹根本没有顾得上去医院诊治。

    个人梦想映照家国情怀

        马志丹工作室团队成员以85前为核心主力,90后做制作助理。《追梦在路上》项目刚刚运作时,面对那些平凡的拍摄对象,年轻的编导、记者往往会为找不到亮点而犯怵:故事从哪里来?“到生活中去”,面对团队成员的困惑,马志丹都会这样回答。

     

        《追梦在路上》呈现的都是平凡人面孔,他们对梦想的执着,无一例外地感染了观众。由马志丹主导的第五系列《男儿当自强》首集《无翼也飞翔》,讲述了无翼战神杨孟衡不平凡的成长经历。6岁时一次意外,杨孟衡遭受高压电击,双臂高位截肢,7年时间苦练体育夺冠梦碎。杨孟衡创造了3次奇迹:云南省宜良县高考状元;中山大学翻译学院文学学士学位;保研云南大学。如今,杨孟衡奔跑在读研和创业并轨的追梦路上。网友看了评价说:“节目超高含金量,值得冬夜围炉守候,看后泪下当场。很感人!很励志!”

     

        “当‘小感怀’‘小情调’‘小时代’成为荧屏青春叙事的基调时,马志丹的‘致青春’却呈现出一种大格局、大气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峰说。“从平凡人的梦想中照见自己,这是纪录片的一种高境界”。纪录片研究者何苏六说。《追梦在路上》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善于用百姓身边的真实小故事,用普通人追梦圆梦的生动事例,激励人们扬起梦想的风帆。

     

        “人物身份可以很微小,但情怀度量一定要很伟大。”马志丹和她的团队每一个系列的人物选取,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立足普通人,深度记录,着力表现每个梦想者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生活状态、典型的行为模式和深刻的内心情感,从而将中国梦梦想落实、人物做实。”马志丹告诉记者。

     

        很多观众评价说,马志丹和她的团队讲述的追梦故事,并没有陷入“成功=梦想+拼搏”的模式化套路。《追梦在路上》目的是励志,鼓励人们追梦,却从不编织梦幻般的生活,更不刻意回避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中遭遇的矛盾和困苦;相反,越是关切、反映这一矛盾冲突,越能激发人们的共鸣。

    把每一期节目都做成精品

        今年初以来,《追梦在路上》项目组反复寻找了近十个农村选题。3月21日,马志丹被寮采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牢牢吸引,从确定选题到正式开拍,只有7天时间,实际开拍时长整整半个月。

     

        为了拍摄村中半夜时分清洁队清扫场景,摄制组两次在拂晓四点半到达寮采村。为拍摄不同光影下的梦幻花海和七彩花田,摄制组曾5天内在不同时间段到达同一片花田拍摄。日夜晨昏穿行田野村庄,同事们的皮肤被蜜蜂和蚊虫叮咬得起了很多大包。

     

        马志丹的鞋坏了,刚好碰上拍摄流溪河航拍镜头,船上进水把袜子都湿透了。凌晨5点多的气温还很低,她一直坚持到拍摄完毕,寮采村委会临时买了一双凉拖鞋给马志丹穿上。长时间在田间地头行走和蹲守,两次凌晨4点起床体力消耗过大,马志丹的脚部、脸部、腹部接连浮肿,晚上睡觉时要用枕头垫高双腿,才能稍微缓解。

     

        曾策划和主创《人在他乡》《春风绿南粤——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等一大批优秀节目的马志丹,曾3次荣获“中国电视十佳制片人”称号,并获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4年10月5日,她凭借《中国父亲》《金星之约——李丹妮袁迪宝五十五年再牵手》荣获第四届(欧洲)电影节“中国银幕”中国纪录片特别奖导演奖,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导演双片入围并且获得奖项。

     

        追梦系列的《绿手指的故事》《花儿努力地开》获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中国梦精品题材纪录片。《花儿努力地开》获得“2012—2013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短片、《李智的梦——NEW MADE IN CHINA》入围“2014年度第三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最佳纪录长片。

     

        马志丹说,纪录片这条路是孤单的,要沉下心来。《追梦在路上》坚持做百分百原创的纪录片,为平凡人而歌,为中国人的梦想而歌。要用一颗精诚的心,把每一期节目都做成精品!(本报记者 吴春燕 牛梦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