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7日 星期日

    光明大观

    荆浩故里写新意

    作者:王林 崔志坚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7日 12版)
    秋 阳(中国画) 马国强
    面壁图(中国画) 杨晓阳
    丝绸之路写生(中国画) 陈钰铭
    建水山姑娘(中国画) 张道兴
    幽人夜未眠(中国画) 江文湛
    天地大美 心驰神往 笔遂墨顺(中国画) 卢禹舜

        由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文联、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济源市委宣传部、荆浩艺术研究院、济源市文联承办的第二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近日在荆浩故里河南省济源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书画爱好者参加了论坛和开幕式。本届“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参展作品近70幅,杨晓阳、卢禹舜、马国强、张道兴、江文湛、陈钰铭等画家的作品参加了展览。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今河南济源)人,是五代后梁极具影响的山水画家,中国山水画水墨理论的倡导者、实践者,著有《笔法记》,存世画作《匡庐图》。作为北方山水画创作宗师,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本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荆浩山水画及中国画艺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提出,中国古画论中的技法理论并非单纯的艺术,而是包含了更为深远的、精神层面的理论。中国画论包含的并不是单纯的作画技巧,更多的是对作画者看待事情的方式的要求。画论中“气韵”的概念,不只是技巧表现的要求,更要结合画家的精神层面即主体的内心。唯有达到“至人”境界与气韵结合的画才算是上品。

        安徽大学教授刘继潮认为,荆浩《笔法记》文本中的重要概念——“物象之原”,是荆浩的发现,对于古典绘画空间理论以及创作内在机理的现代重建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荆浩提出的山水画理论,为建构中国式独特的绘画空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司法鉴定人高秀林指出,《笔法记》是荆浩山水画思想、理念的集中概括。其与荆浩作品的审美形式有着统一性和同一性,并在本质上有着内在联系。《笔法记》的理论核心不仅是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从道学的“心法”对笔墨技法的影响,也就是心境——意境阐论。

        本次荆浩国际学术论坛及“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的举办,深入挖掘了荆浩作品的艺术内涵,将会对弘扬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促进中国山水画的提升创新,深化当代美术理论研究和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王 林 崔志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