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古都北京,是一个地名遗产丰厚的老城。一些地名的特质,还体现在与“群经之首”《周易》思想的微妙联系上,它是京都文化的一部分。
据记载,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筑规范源于《周礼·考工记》。其中的内容富于哲理、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历史上真正将这一方案圆满地付诸实施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元大都城就是这一实践的产物。忽必烈虽是蒙古皇帝,但倾心仰慕汉文化,并且重用汉官。营建大都城的主要负责人俱是精通《周礼》《周易》的汉人建筑学家。
根据《考工记》的规制,元大都被设计为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略呈矩形,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则为两座城门。如下所示:
南垣(自西向东):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
东垣(自北向南):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
西垣(自北向南):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
北垣(自西向东):健德门、安贞门
这十一座城门的命名,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周易》64卦的爻辞或彖传、象传。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离卦·彖传》“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其东为文明门,取《周易·大有挂·彖传》“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其西为顺承门,取《周易·坤卦·彖传》“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根据“后天八卦”,坤位于西南方位)。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取《周易·文言传》“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之意;其南为齐化门,取《周易·说卦传》“齐乎巽,巽东南也”之意(根据“后天八卦”,巽位于东南方位);其北为光熙门,取《周易·艮卦·彖传》“艮,止也……其道光明”之意(根据“后天八卦”,艮位于东北方位)。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取《周易·文言传》“利物足以和义”之意;其南为平则门,取《周易·谦卦·象传》“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之意;其北为肃清门,有肃杀之意。北垣东为安贞门,取《周易·讼卦》“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根据“后天八卦”,乾位于西北方位)。
这些城门名称及来历并不只是翻故纸堆作考据之时才会被提起用到,它们还是在后世被点滴注入市民文化的元素,愈加鲜活明快,入耳入眼,并且声闻邻国。在朝鲜的李朝时期,曾有一本非常流行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其史料价值非常之高,含有许多关于元、明两代风俗事物的记载以及元末明初的汉语口语史料。其中有一段小故事,内容是一名郎中(官员名称)为了把月俸(用作俸禄的粟米)从官仓领回,与脚夫讲价的对话:
“郎中你在那里住?”
“我在平则门边住。”
“你与多少脚钱?”
“五十个铜钱一担家去来。”
“平则门离这广丰仓二十里地,五十个铜钱一担时,却不亏着我?”
“那里有二十里地来?不去时,叫别个。”
“罢,罢,去来。”
这绝不是“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而是穿越时代的都市生活。这“平则门”也不是早已湮没的地名,而是一个灵动鲜明的文化载体,让几百年后的读者仍然觉得身临其境。
虽然元大都城已经随着大元帝国的崩溃而化为历史的尘埃,但是其建造格局大体上仍为明清两代所沿用。那些渊源于《周易》并且彰显我们民族优秀特质的城门名称并未就此湮没。今天北京地铁系统的车站中还有几处以当年元大都城门命名或开设于元大都城墙位置附近者,如地铁10号线的西土城站、健德门站、北土城站、安贞门站,13号线的光熙门站等。这大概是对当年传递周易精髓的元大都城门的一种特殊追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