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东方之星”旅游客轮的相关搜救正在全力展开。由于事发水域水流较急,沉船区域水流流速达到1.8米/秒,客船倾覆导致物品位移,严重阻塞原有通道,复杂的搜救环境考验着搜救力量。
难点一:稳固船体,保护气垫
目前,两套救援方案已经公布。救援方案一:切割船体。已确定了三个切割点,分别是空气舱、污水井、首空舱,选择这三个地方为切割点是因为它们处于通道比较集中的地方。救援方案二:扶正船体。利用两个500多吨的打捞船,将客船的船首和船尾拎起扶正,然后再进行搜寻,两艘打捞船已经到位。
“气垫层是最有可能有生命存活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就有过潜水员经历的中国潜水打捞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代吉说。船倒扣后在船底有一个空气层,如果乘客找到这块气垫,还有存活可能。船底切割、开洞,可以方便救援人员进入,但难点是要确保船体先固定牢,防止水的液面发生变化危及船内人员。
张代吉举例说,海上曾发生过渔船倒扣的情况。渔民听到船内有人呼救,就立即从船底开洞营救。但在船体没固定的情况下,切割船底,船就会出现下沉或倾斜,外部空气进入,船内水的液面上升,原先水可能只到胸部,液面上升后可能把头部也淹没进去。“因此,固定船体、保护气垫十分关键,这也是难点所在。”张代吉说。通常固定船体有几种方法,一是两侧用浮桶稳定;二是用大的起重船吃力。
难点二:探清路线,有序进入
“当前的重点是千方百计挽救生命。从目前搜救情况看,有四方面困难要克服。”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院长肖英杰说。一是倒扣后,船上很多设施变形,门窗可能打不开,房间里的桌子、柜子变成走道上的障碍物,救援人员要在很狭窄的作业面工作,辨认方向会出现一定困难。二是水流速度较快,加上能见度几乎为零,要认清搜救舱室存在较大困难。三是人在水里时间过长,会呈现失温状态,能量流失、意识不清,难以很好配合搜救者。四是船体翻沉前几分钟,可能有部分人离开自己的房间,要判断哪个舱室人员集中比较困难。
“需要权衡利弊。”肖英杰认为,目前无论是切割船体还是扶正船体,都有积极意义,同时也都存在风险。切割船体是能较快做到的,但是后期如果扶正船体时,切口可能要想办法补上。而要借助大的吊车扶正船体有利于入舱搜救,但花费的时间可能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马上扶正。
今天,三峡枢纽迅速降低下泄流量。“这对于降低流速、保障顺利搜救会起到积极作用。”肖英杰说。
“要在黑暗中探清搜寻路线对潜水员是一种考验。”张代吉说,“因为水下能见度低,加之流速大,某种程度上比在海里潜水的难度高。潜水员都配备信号绳。如遇险情,可以频繁晃动信号绳,但如果迷失方向,就有可能无法按原路返回。这些困难都需要我们全力克服。”
难点三:空间狭小,挑战极限
“在正常情况下,戴好呼吸器和相关设备的时间大约3~5分钟。”张代吉说。
“潜水员除了自己要戴上软头盔和呼吸器,还要给等待救援的被困人员戴上相关设备。”张代吉说。但由于长时间被困水里,很难保持意识清醒,这需要潜水员尽快做好安抚,要让他们迅速适应呼吸器。尤其在被困人员较多的地方,更需要快速安慰,有序施救。此外,过道空间狭小,四处都是散落物,长时间、高强度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探摸,这都将挑战潜水人员的极限。
“我们看到,救援正在有序展开。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说。“与海轮不同,长江上的标准船型大多为平底船,抗摇摆性好,但稳性差,水面以上部分高度大于水面以下部分。”孙光圻分析说,由于江船吃水较浅,斜度超过35度就很容易翻沉。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消息称,目前,现场已通过工程船舶对“东方之星”进行了固定,防止船舶因水流影响导致位移。“江面上这样的极端天气非常罕见。无论如何,江河抗风浪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孙光圻说。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本报记者 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