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初的儿童文学丛书《童话》,到30年代让人笑中有泪的漫画《三毛流浪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位苦练画技、惩恶扬善的神笔马良,到80年代“磨快了尖齿利爪到处巡行”的黑猫警长……自清末至今,走过了百余年历史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留下了许多童书佳作,哺育一代代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
“炫彩童年——中国百年童书展”日前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展览从百年来出版的众多儿童读物中精选出100余种,彰显了中国百年童书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儿童读物的风貌。展出的很多童书虽然早已尘封在图书馆的书库之中,但却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最难忘的精神滋养;也有不少童书,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不断再版、重印,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晚清、民国时期:亦中亦西 寓教于乐
走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套“童话丛书”。从1909年到1916年,“童话丛书”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总共有102种,主编是被茅盾称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的孙毓修。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外国文学,如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也有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因为按照儿童年龄加以编译,丛书的文字风格、内容选择都适应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口味,在当时流传很广。这套丛书既是我国最早的一套大型儿童文学丛书,也标志着中国少儿出版和儿童文学的开端。
提起当年先后印刷18次、发行数十万册的《馨儿就学记》,很多人都愣住了神儿,不知道是什么书。其实,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最早的汉译本。《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生活见闻。译者包天笑为了让这些发生在遥远的意大利的故事能为中国的小读者所接受,把书中的人物、情节尽可能中国化,还补充创作了部分内容。《馨儿就学记》文字浅显,富有儿童情趣,既有一些西方的思想内容,又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出版后广受欢迎,成为早期儿童读物中的一部畅销书。
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结集以来,冰心的随笔集《寄小读者》出版过不下50种版本。青年冰心记录了在赴美途中和在美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不仅细致地描写了异国的山川风光,介绍了许多有益的知识,更歌颂了母爱、童稚美与自然美。冰心用她“爱的哲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以儿童文学为主体的童书,是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精神健康成长的最深刻、最广泛的教育载体。”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说,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巨大的历史转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经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洗礼,现代中国教育、文学,包括汉语教科书和童书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这使得中国儿童文学与童书出版业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改编 异彩纷呈
从晚清、民国时期的旧时回忆走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童书发展史,更多熟悉的作品映入人们眼帘。
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改编成的电影,由《神笔马良》《金色的海螺》改编成的动画片,早已成为一代经典。对于很多喜欢动画片《黑猫警长》的70后、80后来说,看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黑猫警长》,会倍感亲切。这篇曾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儿童文学奖的童话,讲述了正气凛然、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所率领的森林公安局,为维护森林治安同以一只耳为首的搬仓鼠黑帮进行斗争的曲折故事。被改编成连环画、动画片后,在孩子们的心中,“黑猫警长”的形象几乎成为正义的化身,而动画片的主题曲也流行一时。
对于今天的小朋友来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作品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的快乐生活,马小跳和小伙伴们的有趣故事,仿佛就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书中呼唤张扬孩子天性,舒展童心、童趣,倡导理解、沟通,让很多家长也从中受益。同样,这些广受欢迎的童书也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在展厅的多媒体放映区,观众可以欣赏到这些影视作品。
“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儿童文学与图书出版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王泉根说,从叶圣陶、茅盾、冰心、张天翼、陈伯欢、严文井,到金波、曹文轩、秦文君等,儿童文学作家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成为数代中国儿童精神成长的文学养料,滋养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同时也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少儿图书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王泉根表示,此次中国百年童书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的童书事业,在中国图书馆史、儿童文学史、童书出版史和儿童教育史上都是第一次。(本报记者 杜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