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总是充满了“难忘”和“快乐”。然而,对于成都的一名小学生来说,这个儿童节将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他难忘。因为,排练儿童节会演节目时间长达3周,彩排时却被淘汰。在今年“六一”到来前,他给当地教育局局长写了封信,“要求不过儿童节”。
联想到近年来不断爆出的孩子因排练节目辛苦而“迁怒”儿童节的事例,不禁让身为“大人”的我们产生疑惑并陷入思考——孩子自己的节日,到底想怎么过?又需要学校、家长怎样的陪伴?
儿童节,谁“绑架”了谁?
儿童节前夕,在湖南某幼儿园里,五颜六色的气球、欢快的音乐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当洋洋表演完舞蹈后,坐在台下拍照的妈妈谢女士总算松了口气。为了排演这个节目,五岁的洋洋和小伙伴们练习了一周。谢女士坦言,“每天排练十分辛苦”。
这样的儿童节文艺会演正在各地上演。
日前,福州某小学的五六十名小学生为了熟悉“六一”活动的场地,穿雨衣冒雨在操场上排练,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曾经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六年级学生吴彦彦告诉记者,组织文艺会演是学校庆“六一”的“惯例”,“反正每年都有,我总会被老师选上参加舞蹈表演,也没人询问过我是否愿意参加”。
文艺演出、汇报演出、文艺会演……无论如何,当儿童节年年被演出包围,总会给人些许乏味的感觉,“为什么老师不向我们征集一下儿童节的过法?”孩子似乎有种被“绑架”的感觉。
被“绑架”的还有家长。商场里,针对儿童节的打折、促销活动随处可见,儿童无疑是这段时间的消费主力。对于小学三年级的鲁玄欣来说,儿童节里可以“理直气壮”地向爸妈索要礼物。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物质要求,特别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他的妈妈刘女士总是犯难,“儿童节已经‘变味’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儿童节的内涵完全被‘物质追求’所替代了”。
孩子们想怎么过节
看电影、游公园,还是买礼物、逛博物馆……在北京一个购物广场,记者随机询问家长是否知道孩子“六一”儿童节的愿望。多数家长表示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当场询问身旁的小孩,“打算怎么过?”一个小男孩表示希望在家什么也不干,“玩一整天的电脑游戏”,说完,不好意思地冲着爸爸笑了。
孩子的节日,他们想怎么过,父母有没有真正在意过呢?一项由媒体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过儿童节的方式,选择“和伙伴一起玩”的孩子比例最高,占44%,其他依次是“参加学校活动”“一个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等。
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把决定权交还给他们,“父母要做的只是陪伴”。该调查还显示,76%的孩子表示儿童节里“强烈希望”有父母的陪伴。
“让孩子成为节日的主角”
如今,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日趋多样化。但是,也有人认为,儿童节活动内容空泛,节日的本意被扭曲,快乐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听到“把儿童节还给儿童”的呼吁。
“每年的儿童节其实是在给成人提醒,呼吁关注儿童成长”,孙云晓认为,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享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将成年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们,不仅会让孩子们感到禁锢和不自在,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学者尹建莉则认为,家长应该“听听孩子的话”,把注意力放在平时的沟通和陪伴上。“儿童节不应该沾染成人世界的弊病,要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尽可能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成为节日的主角。”(本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