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在改变亚欧和东非地区的经济格局,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以往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所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地缘优势,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既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交流就会有碰撞、有融合、有创造,丝路艺术就是在碰撞、融合、创造中产生的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变化,文化不断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的条件下,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丝路艺术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甚至是埃及的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其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也有妥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艺术史上绽放奇光异彩的唐代宫廷乐舞《十部乐》,就是由自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舞和中原传统的《燕乐》《清乐》结合而成的。唐代诗人元稹《立部伎》云:“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仅是品味《十部乐》中的《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些曲名,就依稀能够听得见当年丝绸之路上不同风格乐章或恢弘盛大或纤巧秾丽的奏鸣。
丝路艺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证明,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镜等“奢侈品”,输入的商品多是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量激增。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外销商品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递到日常的应用当中。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为例,从唐代开始,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设计的独特造型和图案纹饰。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出水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上发现了大量外销瓷,其中一个长沙窑瓷碗上就出现了中国传统莲纹、柿蒂纹和阿拉伯地区常见的椰枣纹、水草云纹并存的现象。这些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造型与纹饰,不仅使外销瓷深为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也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瓷器艺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开发利用丝路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尊重市场规律,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丝路艺术吸收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它的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的特征,又与商品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恰好弥补了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开发利用价值高,市场前景较为乐观。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盲目复制,也不能简单仿制,修修补补出不了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因为它毕竟与当代社会有着历史的重重阻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从丝路艺术中汲取的是融汇了东西方精华的艺术元素和与日用商品紧密联系的设计思想。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路线经常会有所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敦煌都是必经之地。因此,丝路艺术在敦煌表现得最为集中,沉淀也最为深厚,特别是莫高窟凭借宗教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莫高窟也被称为“世界艺术宝库”。自19世纪末以来,敦煌艺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围绕莫高窟展开的创作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敦煌艺术能够在海外被顺畅地接受和传播,与其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特点密不可分。多年来,国内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利用,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领域,而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应用依然十分薄弱。敦煌艺术大多是以单纯的艺术品或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与其他产品深度结合方面还少有建树。当前,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艺术与产品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越来越重视设计的时代,如果能够把敦煌艺术的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设计”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
当然,单纯地提升设计水平,并不意味着市场份额会随之自动增长,要赢得市场还需要品牌的支撑和制造的支撑。几十年来我们在制造业方面积累了全球领先优势,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设计制造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