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塘社区位于福建厦门本岛东北角,湖边水库南面。初夏的一阵骤雨后,空气清新而凉爽。尚有四处飞蹿的雨丝,阳光就迫不及待地探出云层的缝隙,在湖边水库的湖面上,划拉出一道道金色跳跃的亮光,湖面一片光鲜。湖边绿树浓荫,花团锦簇,在雨后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充满现代商业气息的蔡塘发展中心经过骤雨的洗涤更显得巍峨俊俏。人们走在蔡塘广场上,有的把伞折叠起来,有的依然打着。他们悠闲、恬静、愉快地穿梭。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脸带微笑地坐在蔡塘广场边的椅子上,静静地看着眼前的美景,静静地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似乎觉得这不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蔡塘村,又似乎觉得一切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曾几何时,蔡塘还是厦门近郊的一个穷村子。村子与外面相连的只有一条容得下一辆牛车通过的土路。生活在蔡塘的人们靠种地为生,每天起早摸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发现,蔡塘并没有所谓的“本地人”。相传在两三百年前,一场瘟疫让蔡姓的原住民几乎绝迹。从泉州安溪、惠安等地移居于此的居民,开始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开辟新的生活。也许正因为如此,蔡塘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闯劲”,他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勤劳拼搏,不断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根据《禾山镇志》记载,蔡塘村土地大部分属于沙地,土质不肥而且严重干旱缺水,全村能种上水稻的耕地只有一成。因为生活艰苦,不少蔡塘人远离家乡到南洋打拼。
许多事情的发展看似偶然,其中却有一定的必然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就是蔡塘人这种“爱拼”的性格,让蔡塘在厦门经济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型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前,作为重要的蔬菜基地,蔡塘始终是厦门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蔡塘又走在前头,建起了工业区,大力吸引企业来投资办厂,成为福建省“亿元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美丽厦门”的发展战略提出,面对“绿色化”的时代浪潮,蔡塘发展再次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向左?或向右?
不能再走牺牲生态发展经济的老路子。敢于拼搏的蔡塘人很快毅然地做出新的选择。这一选择为今日蔡塘的集体发展共同致富,埋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
全民入股,发展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蔡塘人,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蔡塘居民对入股投资集体项目的模式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蔡塘就集资办起了农民股份制企业,并取得了成功。因此,居民们很快就接受了入股集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开创了“全民入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蔡塘模式”。很快,充满都市气息的蔡塘发展中心诞生了。“蔡塘模式”也成为厦门岛内“村改居”社区发展一个靓丽的范本。
致富梦想“照进”现实,宜居梦想同样“照进”现实。蔡塘发展中心让居民口袋“鼓”起来,也让居民生活幸福感“满”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集体厂房变成了现代商业区,美化了生活环境。蔡塘居民发现他们的生活变得“高大上”了,城市综合体里应有尽有,可以逛超市、看电影、买百货,连五星级酒店也入驻了。看蔡塘发展中心一天天地“长大”,蔡塘人眼里都带笑,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茁壮成长。
今昔之分,天壤之别。华丽的转身,不仅再次成就了蔡塘居民的财富梦想,而且使这里的水更清,林更绿,花更香了,生活也更加时尚了……
“蔡塘的明天会更好!”坐在蔡塘广场边上的老人,充满信心地向我们握了握青筋暴突的拳头。
一路走来,蔡塘人靠自己的勇敢拼搏让梦想的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向世人展示的美丽,正如一首歌,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
(本版摄影:刘星毅 林思匀 吕云河 何彩珠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