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北京时间5月25日落幕,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凭借作品《聂隐娘》摘取最佳导演奖。
作为一部用胶片拍摄的艺术片,《聂隐娘》剧本八易其稿,中间数度停拍,从剧本创作到影片杀青历时10年。《聂隐娘》中有一个角色是磨镜老人,侯孝贤做电影,就如那个磨镜老人,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愿意花时间和心思来打磨。
站在戛纳的颁奖台上,侯孝贤说:“拍电影不容易,尤其是找钱非常困难。”可是在数十年的电影生涯中,侯孝贤从未向市场弯过腰、低过头,哪怕是一点点。
他拍的《悲情城市》等影片获得过各种国际大奖,为华语电影赢得了国际荣耀。而他发起的“新电影运动”,由于跟商业化格格不入,有人认为“毁了台湾的电影产业”。面对谤誉,侯孝贤都宠辱不惊,泰然处之,始终如一地行走在艺术电影的道路上。
3年前的夏天,在西湖边采访侯孝贤时,我曾问他:台湾和内地很多有名气的导演都拍起了商业片,你为什么不试试?
“我为什么要试?我只拍我喜欢的片子。”侯孝贤就是这样一个随性而执着的人。
事实证明,在艺术的道路上,像侯孝贤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坚持是可贵的,也是正确的。内地一些在艺术电影上颇有建树的导演,曾经纷纷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转拍商业片。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又开始回归他们原本擅长的题材,可是观众发现,他们已经回不来了。“他们的视野和情感已经被消耗掉了,就像笔一样,写久了就会秃。”侯孝贤说。
艺术家有可能不会为名利所累,但他们自己创造的艺术高峰往往会成为其再次出发的羁绊。对艺术家而言,超越自己往往比超越别人要难得多。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侯孝贤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他从未放弃超越自己。从《风柜来的人》《悲情城市》《戏梦人生》《恋恋风尘》《最好的时光》再到今天的《聂隐娘》,侯孝贤的电影人生,既是创造经典的一生,也是不断超越自己的一生。
侯孝贤凭借《聂隐娘》高质量的艺术品质打动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能否打动影院中的观众,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电影曲高和寡的窘境,短时期内不会一下子改观。
对此,侯孝贤却表现出一份坦然和淡定。他说:“艺术电影对观众的观影素养要求较高,而观众观影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电影人要有耐心,要一点点地培养和引导观众。条件越是艰难,最后得到的东西越多。”
年近70的侯孝贤,近几年把工作重心转到了内地,他认为内地比台湾更具备推动艺术电影发展的条件。他和内地第五代导演肖风合作,监制拍摄的《岁岁清明》,颠覆了传统战争题材电影的拍摄模式,为内地的艺术电影创作送来一缕清新之风。侯孝贤这位艺术电影的“磨镜人”,其实也是一面镜子,一些电影人多照照这面镜子,或许会在电影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些。
侯孝贤 1947年4月8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今梅州市区),1948年移居台湾,台湾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擅用长镜头,其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戏梦人生》曾分别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