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合作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是精神层面的,后者往往更加不能忽视。”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哥伦比亚出席中国—拉美人文交流研讨会时如是说。中哥两国知名作家一同参加了此次人文交流盛宴,畅谈老庄、解读李白、品论《百年孤独》中的魔幻与现实。
这只是此次中国总理出访行程的一个缩影。在短暂过境爱尔兰时,李克强总理向爱尔兰总理肯尼赠送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刚刚摄制完成的电视专题片《魅力爱尔兰》;在秘鲁,李克强参加了中拉文明互鉴系列活动,参观了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总理此行,在人文交流上可谓浓墨重彩,“文艺范儿”十足。
其实,中国外交从来都是多方位的。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国不仅仅是与世界谈生意,更擅长与世界谈文化、谈理想。中国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态度,对人文交流一直采取了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原则。历史上的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将四大发明和瓷器、茶叶传入西方国家,把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带入中国,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交流繁荣的重要体现。汉代使臣甘英抵达两河流域,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日本向盛唐中国遣使,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与世界人文交流中的杰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
中国以“和”为贵的人文交流与西方存在本质不同。在西方长期主导的国际关系史上,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盛行,以经济、军事等所谓的硬实力征服世界是“铁律”,挟技术、武器和资本优势的西方“普世主义”在世界各地横冲直撞,强力冲击那些没有经受工业革命洗礼的国家和地区。经过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深入人心,军事等硬手段的使用受到明显限制,“润物细无声”的人文交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资深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理论,认为区别于硬实力的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地跟随你”,其核心就是文化。但归根结底,美国的“软实力战略”还是为美国维持霸权地位服务的,仍然没有摆脱以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霸权意识,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和发展道路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所幸,随着国际格局的日益多极化发展,全球文化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包括西方国家自身在内的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在互相尊重、平等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正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之所以强调增进人文交流,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缘于我们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守护,主张既“各美其美”,促进相互了解,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多样性中和平共处,互学互鉴,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已经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不仅需要更积极地增加对外界的了解,而且需要更积极地增进外界对中国的了解,避免相互认知的错位。正基于此,在中国提出的构建中拉五位一体新格局中,“人文上互学互鉴”占据重要位置;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中,民心相通是合作重点;一个个对外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得以建立和巩固……
中国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全球文明交流中有潜在优势。在对外交往中,多搞文化交流,多谈文化和精神,多走走“文艺范儿”,有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不同文明的共同繁荣,也体现我们作为文化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本报记者 曹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