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科普”与“不那么成功的科普”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有时,或许中间只是隔着一个“小牌子”的距离。
最近,借着“全国科技周”的东风,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在笔者心里,无数热热闹闹的活动,却被一个不起眼的小牌子抢了风头——在一幅新闻照片中,一台地铁模拟驾驶仪前立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道:“专业设备无人指导/请勿触碰。”仔细回想一下,类似的小牌子我们在很多科技馆里都能经常见到,仿佛已经习以为常了。
不要轻视这个小牌子,恰恰是它,在“成功的科普”与“不那么成功的科普”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就以上个案而言,在这块“请勿触碰”的小牌子上,主办者为其设置了一个理由:这是专业设备,还有一个前提: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这一切看似有理,其实不然。
先说理由的不成立——一个容易被弄坏的专业设备是否适合出现在面向大众,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中呢?一个实际操作才能体验的仿真模拟器,“请勿触碰”之后,还有多大的科普价值呢?再说前提的不成立——既然是开放式的现场活动,为什么有可能会出现“没有人指导”的情况呢?在这个活动中,主办者承担的究竟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的角色?
“请勿触碰”这块小牌子,看上去立在科普场馆里,其实是立在人的头脑中的。在这块小牌子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科普认识的不彻底。
科普,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作为目标,它要实现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在全民中广泛的认知、理解、接受和践行。作为过程,它需要大众参与、平民意识、交流互动、体验分享。无论目标还是过程,归根结底,是要拉近科学与普通人的距离,而不是相反。那个小牌子上“专业设备”四个字,在潜意识中强化了科学的“高大上”,而不自觉地把它和“业余的”公众疏离开来,这是不是和“科普”的初衷相悖呢?
在大量科技周的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现场描写青少年的活动,绝大多数是“看着”“听着”“记着”“指着”,而“拿着”“试着”“操作着”的,则凤毛麟角。推而广之,不光是科技周,每年全国无数场科普活动中,也仍然是参观的多,参与的少;听讲的多,交流的少;旁观的多,动手的少……更多的活动,不是“请勿触碰”,而是连触碰的机会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我国大众科普的一个缺憾。
宋代思想家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惑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喻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他讲的是进谏之道。把“人君”换成“公众”,这样的道理,对科普来说,完全适用。
我们的科普,讲科学的伟大力量,能够让公众敬畏科学;谈科学的现实功用,能够让公众信服科学。然而,真正的科学之美,只有亲身参与,方能“悟之以心”。从而让公众对待科学,不仅“畏之”,而且“信之”,更能“乐之”。
有时,看到某些科技馆的新设备很快被“玩坏”的报道,心中可谓亦忧亦喜。忧的是,在科普现场,我们的设备质量、管理水平和参与者素质都亟须提升;喜的是,它反映出主办者的科普理念、开放程度正在迅速提升。事实上,更新设备要比更新理念容易得多。
撤去“请勿触碰”这个小牌子吧,在现实中,也在头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