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着大地,蜿蜒在群山中、担负中尼两国陆上贸易“黄金通道”的中尼、吉加公路在强震后遍体鳞伤。5月4日9时,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操作手、中士方洋驾驶挖掘机驶过中尼友谊桥,一路爬坡过坎、开山劈石,快速清理桥头的废墟。47岁的尼泊尔商人乔伦踩着满地落石,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挖掘机跟前,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瞬间山崩地裂,道路损毁,多个村镇变成“生命孤岛”,道路抢通成为抗震救灾重中之重。应尼泊尔紧急援助请求,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部队紧急组建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派出500名官兵、180台工程机械,分别于5月3日和11日从樟木、吉隆口岸出境,执行中尼、吉加公路的抢通保通任务。
遂行救援任务的“国家队”
无人机在施工地段上方盘旋飞行,三维激光扫描仪展开地质灾害评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跟进洗消防疫……这支走出国门的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可谓兵强马壮。
中尼公路依山而建,一边是万丈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中尼分界线波曲河,道路中间横亘着被山体滑坡冲毁压垮的房屋,以及当时排队等待通关的车辆,作业空间狭窄,抢通难度极大。救援大队积极创新抢通方法,采取“分段推进、多点展开、先通后扩、抢通结合”的战法,科学编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
硬件设备先进不说,官兵也个个都是操作高手、技术能手。5月11日,吉加公路一处巨量塌方体前,在使用某新型聚能炸药不奏效的情况下,爆破手杨力苏拿出自己的“撒手锏”,运用履带式潜孔钻对巨石进行成功爆破。
救援大队出征仅118个小时,实现中尼公路全线贯通;奋战216个小时,成功抢通吉加公路。尼军方代表、工程大队主要负责人卡德卡中校称赞道:“中国救援队专业敬业,令人敬仰!”
豁得出、不怕死、敢拼命
“要不是这顶‘救命帽’,我这条小命就留在这儿了。”5月4日13时20分许,在尼泊尔新图巴尔恰克县境内库达里山山腰,地质勘查分队队员陈金宝正跟工程师江白拉着皮尺,在测量一个山体新缝隙的长度。
余震突然袭来,一块滚落的飞石,砸在陈金宝的安全帽上。安全帽被砸出一个拳头大的瘪窝。由于震后山体松动,加之尼泊尔境内路段山高谷深,受到余震、降雨影响,山体不时会降下一些“碎石雨”,给作业官兵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但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危急,救援官兵们始终豁得出、不怕死、敢拼命,坚决打赢跨国救援攻坚战。
5月12日下午3时许,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地震,塌方滑坡呼啸而下,刚刚抢通4天的中尼公路又被无情摧毁。为尽快掌握灾情,总指挥傅凌率7名突击队员,冒着余震勇闯飞石流沙区,徒步20多公里,为科学制定抢通方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传递中尼友谊的使者
5月20日下午3时30分,在尼泊尔提莫里村,和尼军方共同宣布吉隆加公路实现全线贯通后,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从自己携带的物资中,匀出5吨大米、面粉和方便食品赠送给当地受灾群众。
“你们不仅为我们抢通了道路,还送来食品,太感谢中国了!”38岁的村民克什纳一边亲吻刚刚领到的大米,一边向救援官兵表示谢意。
“每名救援官兵,都是传递中尼友谊的使者。”中国武警交通救援大队分队指导员何林说,部队专门制定了《宗教禁忌十条》《民族习俗十条》《救援纪律“十不准”》,引导官兵发扬国际人道主义和国际合作精神,遵守尼泊尔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努力为受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尼泊尔军官贝斯卡里感动地说:“中国朋友是在用真诚的心帮助我们。”
(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谢析搏 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