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出国,与30多个国家的军人同台竞技,3次站在领奖台上,无论是在爱沙尼亚的原始森林,还是在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草原,他和队友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异国他乡高高飘扬。他就是“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陆军第13集团军某旅参谋长黎登贵。
战友眼中的“中国阿甘”
个头不足1米7,模样憨厚,黎登贵与人们印象中的特种兵形象不太相符。1996年,刚入伍的黎登贵与侦察排战友拳击对抗,不堪一击。障碍训练,黎登贵练了10多次,还犯迷糊,令新兵班长火冒三丈:“黎登贵啊黎登贵,我看你叫‘迷登贵’算了。”
但在黎登贵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上中学时,每天坚持长跑上下学,拿过全校长跑第一名。面对落后局面,黎登贵发了疯地训练,硬是练成“全优尖兵”。2000年,作为石家庄步兵指挥学院学员的黎登贵,成功入选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集训队。
“40多类武器装备,他样样都精通;特种兵30余项特战技能,他熟稔九成以上,保持多项特种兵训练纪录。入伍19年,他夺得33个冠军,平均3年夺5金。”旅长苏杰说,是努力和执着成就了黎登贵。
“他跟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在战友眼中,黎登贵就是“中国阿甘”。
身在军营心在沙场
2011年,时任副营长的黎登贵来到高原边防代职。
“身在军营,心必须放在沙场。”黎登贵开始琢磨下冰湖武装泅渡,采集数据。
“登贵,你不要命了。”战友劝阻说。“打仗说不定用得上。”黎登贵跃进冰湖,直到10米开外才浮出身子。
出水时,黎登贵冻得浑身通红,上下牙齿碰得咯吱响,3条被冰碴儿划破的伤口仍在流血。他顾不了那么多,上岸后立即测量自身体温、脉搏等数据。
正是凭着为了打赢敢拼命的精神,黎登贵撰写出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填补了多项空白。
在黎登贵家里,日记本垒成了“小山”。二级军士长王富强告诉记者,入伍以来,黎登贵坚持写日记,及时记下对训练的心得和思考。
“负重30公斤,如果再携带重达20公斤的绳子,这不是作茧自缚吗?”汶川抗震救灾中,一名战士的牢骚话,让黎登贵下定决心给绳子“减肥”。查资料、跑市场、进院校,买来各种材质的绳子亲自试验……在日记本里,黎登贵记录了改进绳子的点点滴滴。经过不断试验,他找到了最便于作战运用的绳索。
官兵心中的“发明家”
借鉴外军训法,黎登贵将教材规定的炸药包捆法,由“四横三纵”改为“三横两纵”,大大缩短了爆破时间。借鉴外军模式,他创造数十种手语,让官兵执行任务时能灵活自如地进行“手语对话”。
有了国际视野,黎登贵脑子里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他和战友创造了边走路、边睡觉、边作战的范例。那是在2006年“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最艰难的阶段,黎登贵和队友在丛林中被“敌人”围追堵截72小时,极度疲惫的他们已48小时没合眼,几近崩溃。怎么办?黎登贵脑中灵光一闪:三人并排走,旁边两人架着中间的人走,中间的人就可以睡觉,每小时轮换。就这样,他们成功突围。
黎登贵是官兵心目中的“发明家”。他将手枪套由扣式改为粘式,以提高取枪速度。试用发现,粘式手枪套在山岳丛林地带易被挂开,造成手枪脱落,他又反复研究改造出卡式手枪套,既符合实战要求,又提高了取枪速度。他还用迷彩防水布制作“背囊防雨套”,并在背囊外侧缝上10余个小扣,既能防雨,还可加挂他物。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周锐 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