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病,死亡率在我国成人恶性肿瘤中排第八位,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一位,而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又是尤为凶险的一种。传统化疗对APL的治疗效果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极大的杀伤力。APL的5年存活率一度只有10%~15%。
如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牵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团队成功创建了ATRA与砷剂协同靶向治疗APL的方案,并无私地向全球推广。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血液中心,挽救了成千上万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患者的生命。接受这一治疗方案的患者,其5年无病生存率超过90%,实现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由此成为肿瘤治疗史的成功典范,被美国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由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特等奖。这是2012年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设立特等奖以来,自然科学奖中的第一个特等奖。
砒霜何以成良药
对于此次获奖,陈赛娟坦言是“18年磨一剑”。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振义院士,到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再到年轻一代,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团队薪火相传。
20世纪80年代,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率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瑞金医院血液科又在临床上发现全反式维甲酸与砷剂联合应用,可以减少原本单纯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出现的复发问题。但是为什么这种疗法有效呢?以瑞金医院陈赛娟、陈竺为首的课题组,深入研究该疗法的分子机制,探索出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两者联合靶向疗法的机制。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在协同靶向治疗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世人眼中的毒药何以成良药?原来,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两者联合可以诱导癌细胞内在的分化与凋亡程序,达到诱使癌细胞“自杀”和清除白血病干细胞的效果,从而明显减少复发,同时还显著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杀伤率,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这一重要发现,奠定了“上海方案”的基础。近20年的努力,APL终于从一种高致死率的疾病变成高治愈率的疾病,成为“肿瘤史上第一个可用药物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从根本上改变了恶性肿瘤是不治之症的观念,也为其他类型白血病及实体瘤治疗学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典范。
全球最前沿的血液学杂志《血液》在邀请瑞金医院研究小组撰写综述文章时高度赞扬:“这种对大多数病人而言原为快速致死的疾病变为可治愈,这几乎完全归功于你们小组的工作。”
融合中医传统智慧
对陈赛娟和她的团队而言,“上海方案”就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APL协同靶向治疗的成功是否也可以拓展到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领域?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团队从临床导向问题出发,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其他类型髓系白血病发病原理和靶向治疗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对M2b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致病蛋白进行药物筛选后,他们发现,中药提取物冬凌草甲素能选择性剪切急性髓系白血病的1-ETO基因,干扰下游靶基因的异常调控,特异地靶向白血病启动细胞。发现这一靶向治疗的分子机制后,瑞金医院与江苏恒瑞制药公司联合开发抗白血病新药——冬凌草甲素制剂,目前已获国家食药监局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批件。此外,他们还在开展复方黄黛片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Ⅲ期临床试验。
十多年来,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为白血病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批新的分子标志和靶标,以及若干具靶向治疗潜能的新药,创建了白血病协同靶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课题组在包括Nature Genetics和Science在内的学术期刊中发表了57篇SCI论文,获授权专利13项,相关成果入选2010年及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加强转化医学研究
“上海方案”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陈赛娟却并没有满足。作为研究团队的领头人,身为院士的陈赛娟多年来坚持和年轻人一起站在工作第一线,她不仅要提出研究思路、方向,还要指导团队临床研究。陈赛娟说,成绩只代表过去,她看到的是,“还有更多的白血病类型和实体肿瘤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疾病负担”。陈赛娟和她的团队曾多次提出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的建议。
2013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并对全国进行布局,首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将落户瑞金医院。据悉,瑞金医院将创新大科学设施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国家级现代化临床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关键技术支撑开放平台、转化医学研究型病房三大平台的投入使用,形成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开放共享的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打造具国际视野的第一个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临床—科研—临床”的转化步伐。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