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

    新邻里 新民风

    邻居节“捂热了每个人的心”

    ——青岛市北区连续11年举办邻里互助活动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5日 01版)
    青岛市北区镇江路街道汉口路社区居民在邻居节开展“品尝百家宴,共话邻里情”活动。资料照片
    青岛市北区敦化路街道邻居节,老游戏带来新快乐。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周礼》有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邻里相恤,在我国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人际交往、乡村共同体被社会现实割裂,邻里关系日趋淡漠。有鉴于此,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13年底成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去关爱,“邻里守望”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共同遵循,也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一个有力载体。

     

        新时期,弘扬传统邻里文化并予以创新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意义重大。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新邻里·新民风”专栏,聚焦乡土社会对传统邻里美德的坚守,记录城市社区对邻里文化的创新。

     

        “没想到11年前我的一个小小的倡议,竟得到成千上万人的热烈响应,并且拉开了青岛市市北区每年一次的‘邻居节’序幕。”今年21岁的大学生孙睿涵对记者说。

     

        “从2004年到2015年,市北区19个街道一共举行了4700多场邻里互助活动、80多万人次参与、200多家单位响应。可以说,在这个拥有104万人口的老城区,‘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已经生根发芽、处处开花。”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区委书记惠新安说,“邻居节产生于百姓需求,兴盛于百姓需求,只要老百姓喜欢,我们就会一年一年地办下去。”

     

    “左邻右舍,难得咱们有这好缘分”

     

        2004年春节,为了完成学校的社会课堂作业,10岁的孙睿涵跑到楼上楼下邻居家拜年,没想到,多半家庭因为不认识她,没有给她开门。事后,孙睿涵对姥姥家所在的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一个单元楼的48户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姥姥竟与27户居民素不相识,比较熟悉的也只有6户。姥姥张毓钧是个有心人,她鼓励孙睿涵写下自己的经历,并以祖孙俩联名的形式写信给政府部门,提出了举办“邻居节”的倡议。

     

        “我记得首届邻居节是2004年在海伦路街道搞的,当时不知道老百姓喜不喜欢,市北区政府决定先搞个试点。没想到现场特别火爆,很多别的社区的居民都跑过来和我们一起过节。”张毓钧回忆。

     

        “红烧牛肉、辣炒蛤蜊、大虾白菜……”2015年4月22日,在大港街道大港社区,长条桌摆整齐了,拿手菜端出来了,邻居节的必备节目“百家宴”开始了。这个社区有3000多户居民,其中一半是铁路职工,2012年拆迁后,有近千户居民搬离了这里。但是每年的邻居节,社区都会备上好酒好菜,把搬走的邻居们请回来:新房旧友睦邻,喝酒品菜聊天。

     

        “今天我们全家都来了,冠军志在必得。”2015年4月27日,在镇江路街道举行的“奔跑吧,邻居!”趣味运动会上,来自北仲社区的吴敏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而在“邻居节”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网友们遇到的好邻居是这样的:

     

        网友“@ism”说:“租房没有WiFi,急着传文件,邻居将她家的密码告诉了我,中国好邻居,没有之一。”

     

        网友“@直立行走的”说:“房子对门是位大妈,我在网上买了N多东西,快递都让亲爱的大妈帮忙收着了。”

     

        “窗挨着窗,门对着门,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难得咱们有这好缘分……”这是登北社区居民自己创作的“邻居节节歌”。

     

    “有了邻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区和谐”

     

        2014年2月,家住南口路社区的刘瑞芝老人在别人搀扶下走上领奖台,成为“市北区十佳道德模范”。13年前,同住南口路的符大娘因偏瘫住进养老院,搬走前拜托邻居刘瑞芝照顾其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儿子大符,刘瑞芝一口应允。

     

        13年来,刘瑞芝每天为大符买菜送饭、打扫卫生。几年后,符大娘在养老院去世,病情加重的大符更加暴躁,刘瑞芝只能每天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溜进去送饭、打扫卫生。13年来,严重自闭的大符从不和任何人交流,也从未说出过一个“谢”字,但是刘瑞芝毫不介意:“我能挪动一天就照顾他一天,这是我对符大娘的承诺。”

     

        “区里每年都会重奖像刘瑞芝这样的好邻居。”市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建伟说,邻居节本来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身边的故事最能感染身边的人,榜样的力量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老百姓心底生根发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1年邻居节,市北区先后涌现出了100多位“好邻居”“好市民”“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

     

        “邻居节有三大特色。”李建伟说,一是问需于民,怎么办听老百姓的,政府就是“后勤部长”;二是每年都有创新,像今年的“微信摇摇好邻居”“撕名牌大战”等新潮活动就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加;三是拓展干群交流渠道,区委书记、区长、各级党员干部都要以“邻居”的身份参与活动,到基层听民情、解民意,消除误解,形成合力。

     

        “邻居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传递一种理念,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寂静的楼道热闹起来,让人文的环境优美起来,社会肌体产生良性循环,有了邻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区和谐。”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表示。

     

    “邻居节,治愈了城市冷漠症”

     

        “乘电梯时你和陌生邻居打招呼吗?”

     

        “邻居敲门时你只会透过猫眼对话吗?”

     

        伴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封闭小区,高楼之间门一关,邻里相逢不相识。2011年,一项媒体调查显示,80.9%的人感觉邻里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的邻里关系和雾霾一样,成为一种“城市病”。

     

        “互联网时代人们压力大、流动快、宅人多,的确给邻里关系构建带来不少障碍。”刘同昌说,但是高楼再高、网络再强,也阻挡不了渴望温暖和交流的心。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我们需要去探索并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邻里关系。

     

        “社区有美食节、读书日、播放露天电影、安装关爱门铃……孤独的老人有邻里照顾,困难的家庭有邻里帮扶,吵架的夫妻还有和事佬上门劝和……我在这个社区工作14年了,感觉邻居节捂热了每个人的心,完全治愈了城市冷漠症。”海宁社区主任矫淑珍说。

     

        “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家园意识,在尊老爱幼中体会互利共荣,邻居节既是薪火相传的乡愿所在,也是时代发展的文明创新。”刘同昌说,希望有一天,市北区的“邻居节”能够形成一种文化品牌效应,以其亲和力、推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本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