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离望儿山不远一个叫鲅鱼圈的地方,这就注定与望儿山结缘。
记得小时候,乘火车从大连姑姑家回到家乡车站熊岳时,每当车窗中能够看见望儿山时,播音员就会讲起一段关于母亲的动人传说,给所有的乘客留下人间大爱的深刻记忆。那时,我才知道故乡的传说会随着奔驰的列车传到塞北江南。此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登临了一些名山大岳,有以奇美著称,有以险峻闻名,不是神仙的山就是帝王的山,而我心中久久不能放下的独有家乡的望儿山,因为只有她是母亲的山。
望儿山以一个慈母盼儿归的传说而得名,小时候奶奶讲起时,常令我泪眼涟涟。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边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一心盼望儿子学业有成。为了供儿子读书,母亲昼耕夜织,辛苦劳作。儿子决心勤学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几年,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船赶考而去。母亲终日等待儿子归来,却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原来,儿子在赶考途中不幸遇到风暴船沉人亡。母亲久等儿子不归,便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头发等白了,眼泪哭干了,最终化为一尊石像伫立在山巅。
望儿山传说产生的时期当属明代。明朝时,望儿山所在的辽东地区只设军事卫所管制,行政归山东管辖,科举考试学子必须到山东济南府应乡试。海路简省快捷,但毕竟风波难料,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梦一种人生。有诗慨叹:多少慈亲如此山,叨叨庭训锦衣还。岂知一去无归日,悔不当初学种田。
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到假期,男同学骑着自行车,后座载上女同学,十几人一路欢声笑语就来到望儿山脚下,在慈母像前合过影,到我国唯一的母爱纪念馆——慈母馆中诵读建馆志,绕过母恩池、步母石,比赛般爬上山顶,坐在望儿塔下休憩,眺望远处的学校和大海。也许是在登山踏青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中学同学中竟有好几对大学毕业后结成夫妻。
前年,我的儿子已上大学。在他刚会走路后,我和妻子就带他上望儿山了。每次翻看照片里他蹒跚举步的样子,不免感叹光阴流转之快。
沧海桑田,望儿山可以见证。山峰耸立、平地突起的主峰,从南面看,像人工一层层堆砌似的,断层间的一些贝壳仍依稀可见。大约三千万年以前,望儿山是海中的一座小岛,后来由于陆地抬升立起来了,山上堆砌痕迹都是海水冲刷所形成的海蚀平台。山从海中来,海离山很近。而我能见证的是连接它们的一条笔直的路——山海大道和那一端的山海广场。前年在山的南面不远处建成了高铁站,从鲅鱼圈到北京仅需五个小时。世事变幻,当年赶考人若有今天的交通条件,不知望儿山的传说将会是怎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被认为是一切美德思想及行为的源泉,母慈子孝的故事古今流传。我曾经见到出自当地一块“孝敬贤慈”的匾额,是清光绪五年朝廷赐给一位郝姓知县母亲的,嘉奖母亲教子有方、儿子功绩卓著。至今,鲅鱼圈人民敬母爱母古风依然,这是当地的一笔独特财富。这里一代代人浸润着敬母爱母的传统文化,由敬慰母爱、思报母恩生发为贡献家乡和热爱祖国的质朴情感与作为,加之鲅鱼圈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善良淳朴而又勤劳智慧的人们善抓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把这里建设得愈加美好。如今,鲅鱼圈海上通达沿海及世界大港,陆上以海铁联运经满洲里达莫斯科直至欧洲各地,成为新的东方桥头堡。
人心向善万物生。在望儿山的西面有百年历史的熊岳树木园。于德林副所长领我们参观各种“宝树”后,特别带我们观看一株前不久伐倒的百岁银白杨,只见空树洞中一条逆生的根系已上爬到十几米处,为新生的枝叶供续着营养。于所长感慨:这何尝不是一种母爱的力量。
母亲节的当天,我和妻子陪老娘到一家餐馆吃饭,一进门,服务员照例送上两枝康乃馨和祝福,吃饭过程中妻子收到在北京读书的儿子的祝福微信,妻子回:“和你爸请奶奶下馆子。”儿子即回:“祝爸爸的妈妈,奶奶节日快乐。”七十岁的老娘自然开心无比。这时,耳畔传来张也的歌声:辛勤白发人,事业总年轻,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儿女情。
慈恩通山海,天下第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