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星期六

    看七部大戏 品皖风徽韵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04版)
    徽剧《徽班进京》。资料图片

        安徽新创精品剧目进京展演近日落幕,徽剧《徽班进京》《惊魂记》、话剧《徽商传奇》、舞剧《徽班》、黄梅戏《寂寞汉卿》《小乔初嫁》《半个月亮》七部大戏轮番上演,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展现了安徽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也让首都观众品味了清新秀美的皖风徽韵。

     

    徽剧、徽班、徽商尽显徽韵

     

        徽剧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本次安徽省徽京剧院即用徽剧演出了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徽剧《徽班进京》剧中艺人与权势抗争中彰显出的徽班艺人的尊严,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人物身上反映出徽班进京的历史背景,徽剧艺人的命运与戏曲命运交叠在一起,艺人们以戏为命、视戏如命、以戏搏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

     

        徽剧《徽班进京》、舞剧《徽班》、话剧《徽商传奇》、徽剧《惊魂记》四出戏均剧种特色浓郁。《徽班进京》剧牵涉到徽、汉、昆等剧种,京剧演员、徽剧演员、昆曲演员,还有黄梅戏演员联袂加盟,使每个人物的表演都异彩纷呈。舞剧《徽班》则加入了很多徽班的戏曲语言,并将“戏”和“舞”完美结合。话剧《徽商传奇》运用了许多戏曲的元素。《惊魂记》则是中国戏曲化,三个巫变成了戏曲的角色,一个花脸、一个小丑、一个彩婆,这三个巫不断变化身份,一个演员多个角色,运用得灵活自如,是一次对古老徽剧的传承发展的探索和创新,显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黄梅新戏展民间特质

     

        黄梅戏虽发源于湖北黄梅,但以安徽为盛。黄梅戏《寂寞汉卿》以关汉卿与朱簾秀的爱情为叙述主线,通过关汉卿留下的剧作来访问其生平、状摹其性格,塑造了一位痴迷杂剧、才华横溢而又充满济世情怀的梨园行家,一位狂逸自雄、襟怀旷达却又进退维谷的悲剧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了一种另类的寂寞。

     

        黄梅戏《小乔初嫁》讲述了小乔、周瑜和曹操的故事。剧中的唱段很优美,而且将黄梅戏传统小戏《打豆腐》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与主要事件等长期以来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因素巧妙地移入剧中。

     

        黄梅戏《半个月亮》则以当地流传的《送郎歌》,引出抗战时期一个丧尽人性的日本大佐和民女莲花的精神较量,把笔触深入到抗争者和侵略者的情感领域,通过道义较量和灵魂博弈来剖析战争的性质,反思战争的灾难。

     

    呼唤新的领军人物

     

        本次展演,多是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其中不乏优秀者,如《小乔初嫁》的主演梅院军、何云,《徽商传奇》的主演刘建福、李青临,《徽班进京》和《惊魂记》的主演汪育殊、陈娟娟等。尤其是汪育殊,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在两出戏中戏份儿繁重但却表演出色,深得专家和观众好评。

     

        但毋庸讳言,这些演员影响力远逊于马兰等五朵金花以及韩再芬等名家。黄梅戏五朵金花当年曾名震天下,但如今在舞台上却难觅其踪。老艺术家黄新德除参演《半个月亮》外还反串了徽剧中的贝勒爷,而演徽、京剧的董成则反串了黄梅戏中的曹操,他们虽宝刀未老,但已没有了当年领军的风采,因而当务之急是呼唤新的领军人物。

     

        新的领军人物的出现,还在于有好的剧作。但纵观近年来的黄梅戏新剧目,很少有叫好又叫座的,没有成为保留剧目,更无法与传统剧目抗衡。因而在观众心目中,说起黄梅戏及其代表人物,还是几出老戏和五朵金花。有好的剧作,也要善于推广和宣传,要利用多种手段,为新人造势,扩大其影响。

     

        此外,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是安徽的四大剧种,但此次庐剧、泗州戏均无作品参演,未免令人遗憾。(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