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星期六

    史学论坛

    个体与普遍:当代西方史学的两种趋势

    作者:张旭鹏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11版)
    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
    法国年鉴学派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蒙塔尤》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对诗与历史的不同作出了如下区分:历史记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情。诗重在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而历史仅限于记载具体的事物亦即事物的特殊性。亚里士多德因而指出,诗比历史更具哲学意味,更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更接近事物的真理。

        历史学家显然不会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西方,历史从一开始就有探询、查考之意。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虽多取材于具体的事件,但总是试图从事物的特殊性中得出一般规律,用于劝喻今人、垂训后世。近代以来,历史的教化、致用功能得以延续,但历史学家更关注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合理性与严谨性。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就强调历史学家应当“如其本来面目”地去撰写历史,并对史料持一种批判和明辨的态度。这种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为标准的治史理路,目的在于将历史提升到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地位。与此同时,思辨的历史哲学家则试图从揭示历史的规律中完成对历史科学性的建构。这在以理性主义著称的19世纪表现得最为突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著名论断——“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可以说是对这种理性主义史学的高度概括。进入20世纪,创建一种科学的、能够发现一切普遍性的历史,仍然是历史学家的终极目标。尤其在年鉴学派那里,对无所不包的“整体史”的追求,更是让勒华拉杜里提出了“历史是对所有面向过去的社会科学的综合”的口号。

        然而,借助历史便可全知全能的观念,在20世纪70、80年代遭受到后现代主义的严峻挑战。后现代主义否认历史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也反对历史研究与揭示规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历史学家精心构筑的宏大叙事被当作“神话”而摒弃,大写的历史(History)也被分解为种种小写的历史(histories)。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历史学家开始转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去阐释表象之下的象征、去发现文本内部的意蕴、去展现特定时空中的人的内心世界、去聆听身处边缘境地的他者的声音。冰冷的数据和庞大的结构逐渐让位于鲜活的个体和极具特殊性的个别事件,历史学中的目的论也被纷繁杂乱的各种现象所埋没。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历史学由普遍转向个体的一个表现。

        在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持续了数十年后,当下似乎进入一个“后”后现代时期。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锋芒不再犀利,反而愈发暴露其内在的缺陷,那种曾经给历史学家带来创造性的解构之源也渐趋枯竭。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历史学,又面临着种种其他可能的转向,不论它是跨民族的、空间的抑或伦理的。不过,后现代主义表面上的沉寂并不意味着一种告别,它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替代性的理论选择,也因此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潜在的元叙事。即便如此,历史学关注个体的趋势并没有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式微而消失,反而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与当代西方文化的某些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西方文化主要是一种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和即时性使人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在这样的语境中,历史逐渐摆脱了与遥远过去的固有关系,越来越多地与行将消逝的当下产生联系。但这个“当下”也是不稳定的,它充斥着各种由大众文化生产出的暂时性的话语、符号和图像,意义因而不再是固定的或永恒的,它不断被诠释,具有多种可能。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的当下主义特点,让历史学家倾向于从某个“瞬间”或“节点”入手,去把握现时代历史变动不居的本质。这就促使历史学家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个体身上,去感受他们的经验、行为和欲望。大众文化对当代西方史学的最大影响或许在于,它强调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以及个人经验对历史的塑造,历史也因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当前在西方史学界方兴未艾的记忆研究、口述史、传记研究甚至对个人历史的撰写,都体现了历史学家对个体的持久热情。

        在大众文化所营造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氛围中,承载着一个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体系开始被质疑,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崇高性质,也成为人性发展的障碍。甚至与个体存在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自我认同,也不再被认为是人的自然属性,而被视作被制造出来的虚构之物。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环境危机、资源枯竭、食品安全、战争风险等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生活和周边世界的强烈的不确定感,使人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集体认同和线性时间观念中的那种确定感。历史学家对普遍性和宏大叙事的追求,也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中再次出现。

        2010年,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普遍史的回归》一文中,重申了宏观视野对于历史学的重要性。作为大历史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蒂安一直尝试描绘一幅囊括宇宙、地球、自然和人文在内的整体的历史图景。克里斯蒂安并不讳言大历史是一种“现代创世神话”,但这是一个无神的神话,其目的是在更为可靠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为逐渐迷失的当代人类社会进行定位。无独有偶,2014年,英国政治思想史学者乔·古尔蒂和大卫·阿米蒂奇联合发表了《长时段的复兴》一文,呼吁历史学家再次将目光投向漫长的时间跨度。因为当前种种全球性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治理问题和正义问题,要求历史学家必须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重新迎回书写历史的长时段视角,进而重塑新的公共话语和公共政策,也就成为历史学家的必然选择。

        历史学对普遍性的追求也体现在一个被称作全球思想史的新的研究领域中。全球思想史是思想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但它突破了以往全球史只关注有形的、物质的局限,将研究重点放在无形的和不易把握的思想上。全球思想史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思想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间的维度能够让人们厘清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空间的跨度可以让人们看到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甚至变形。而将思想同时置于长时段的时间和长距离的空间中,则可以让人们摆脱思想赖以产生的特定地点的束缚,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理解思想的普遍意义。第二,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不对称的思想等级体制。近代以来,思想的传播主要是从西方向非西方的单向流动,西方位于思想生产的中心位置,而非西方只是接受这些思想产品的边缘地区。全球思想史呼吁历史学家去关注思想在全球空间流动时与不同的地方经验所发生的碰撞、交融、混杂等复杂现象,同时更要看到边缘地区的思想对中心地带的思想的反作用。只有跳出思想研究的偏狭主义和地方主义,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体现了平等精神的、也更具普遍性的思想体系。

        过去30年来,对偶然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过度强调,使人们愈发难以把握当今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且飞速变化的世界。人类有必要通过对普遍性和宏大叙事的追求,来重建一种新的确定性,进而重塑他们对当下和未来的集体认知,以及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因此,普遍性对历史学而言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当然,个体与普遍之间远不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和彼此修正,当任何一方处于强势地位时,另一方就会随之出现,对之予以补充和改进。当下的西方史学会继续沿着个体化研究和普遍性研究两条路径并行不悖地行进,这也是西方史学得以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一个原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