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山东创全国之先,将超过33亿元的国有资本正式划拨到社保基金理事会名下,这不仅标志着山东国企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而且意味着中央“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的政策终于落地。
我国社保基金缺口不小,2015年全国社保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全年养老保险“亏空”超过3000亿元。既然有亏空就应当设法补充,过去一些官员和专家提出“延迟退休论”“延迟领养老金说”,出发点也是要“补缺口”,只是这种思维方式出现偏差,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道。
公民的退休年龄早有法定,延迟退休会加重公众的负担,是对一代人的违约。况且老有所养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社保基金出现缺口,就该从公共层面想办法,不能总是盯着老百姓的口袋,更不能指望把痛感转嫁给普通劳动者。
环视欧美,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高福利国家也曾出现过社保亏空,它们的处置经验是不动普通民众的奶酪,而是用公共机构的资金直接充实社保,或者通过税收弥补缺口。我国是公有制占主导的国家,国有企业为数众多、体量巨大。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资金,理论上没有障碍。只是,长期以来一些国企行政色彩浓厚,习惯于“取之于国而用之于企”,甚至“取之于民用之于私”,上缴国家的红利比例很低,有的一边垄断资源、一边“年年喊亏”,更谈不上拿国有资金来充实社保资金了。
国企资产归全民所有,理当用之于民,不能仅用于或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循环分配。弥补社保资金的巨大缺口,根本出路不在与民争利,而在深化改革,改革国企股东结构、运营体制以及资金使用方式,突出公共性,使之成为全民社保的有力支撑。类似的主张,一些有识之士早有呼吁,中央早在10多年前也有明文规定,只是迟迟未能兑现。此次山东领全国之先,将超过33亿元的国有资本划拨到社保基金理事会名下,就是一次对偏颇的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的纠偏。它再一次提醒人们,社保资金缺口也好,其他财政缺口也罢,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掏老百姓的口袋,而是如何发挥政府的能动性,以改革的办法破题。
当然,山东计划实现社保基金划转的全覆盖,要将全省400多家省属国企30%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毕竟,国企内部情况不一、资金风险大小有别、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行难度有异,整体性、大比例划转,如何防控风险,确保收益,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