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态圈

    ——感受捷克的全民生态教育

    作者: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任鹏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12版)
    “知识城堡”外观
    工作人员在向参观的小朋友解说河流源头。 本报记者 任鹏摄

        奥洛莫茨是位于捷克中部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是摩拉维亚地区的中心,现在则依托帕拉茨基大学,成为一座集古老历史与现代科技为一体、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城市。不久前,新落成的“知识堡垒”把记者吸引到这里,并使记者亲身体验到这座城市对全民生态教育的热情。

        “知识堡垒”得名于其建筑,它本是18世纪的一个火炮弹药仓库,是一座大型防御工事的遗迹。现在从外面看起来,它仍然是巴洛克式的历史古迹,可里面完全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科技互动博物馆。“知识堡垒”身处帕拉茨基大学旁巨大的英国式花园内,紧邻开放式的城市植物园。坐落于如此优美环境中的“知识堡垒”,不仅使年久失修的古老建筑焕发出青春,还为这座城市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添上了崭新注脚。

        “知识堡垒”里共有4个展厅,其中“活水主题展”充分体现了奥洛莫茨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活水”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水是流动的。展厅设有奥洛莫茨地区以及全捷克的水系模型,告诉观众洪水具有怎样的危害性,当洪水来临时应如何逃生、如何救援。此外,配合3D全景触摸式互动平台,使观众全方位了解抽水蓄能电站的运作原理。“活水”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水中的生物。展馆真的引入活水缓缓流过,以生动实景告诉参观者,“我们脚下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河水里,其实生活着无数生物,是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观众通过现场摆放的几架显微镜,可以看到水中的各种小昆虫、软体动物甚至微生物。对照图片说明,就能清晰地了解这些生物的名称、习性。

        令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模拟河床,“河床”两侧放置了几个放大百倍的昆虫模型,让观众想象自己的身高只有几十厘米,看到这些平时根本不甚在乎的小昆虫在眼前变得如此巨大,震撼之余也不由增添了几分对微小生物和大自然的尊重。整个展区没有宣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珍禽异兽,都是现实生活中熟悉的场景,随处可见的生物和自然。可是,通过参观和互动使人由衷地感到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从内心生发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博物馆馆长多斯塔莱克表示,“知识堡垒”是捷克目前五家互动式科技馆中规模最小的,但绝对是最独特的。这不仅因为其坐落于历史古迹中,还因为它有帕拉茨基大学这样的坚强后盾。展厅的工作人员都是帕大自然科学系的师生,解说和回答观众提问都十分专业。展览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大学与公众间建立桥梁,激发各年龄层的公众对生态与科学的兴趣。的确,“知识堡垒”开幕后的第一个周末就迎来了2000多名观众。一位观众在留言里幽默地写道:“这里的‘活水’展布置得就像在荒野中,我那小儿子一个展台一个展台地看,舍不得走,最后裤子都尿湿了。”

        记者在奥洛莫茨采访的那几天恰逢“奥洛莫茨生态日”,从199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20多届。整个活动为期两周,其间有讲座、展览、音乐会等30多场活动,参加人数有2万多人次。这在只有11万人口的奥洛莫茨已十分可观,是相当受欢迎的公众活动。

        在奥洛莫茨,“生态”并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动,而这正是“生态”教育的成功之处。  

        (本报布拉格5月20日电 本报驻布拉格记者 任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