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 云南省的呈贡虽小,却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早在抗战时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这样称赞——

    远望滇池一片水山明水秀是呈贡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07版)
    滇池畔的呈贡 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

        早在抗战时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这样称赞呈贡:“远望滇池一片水,山明水秀是呈贡。”初夏的清晨,记者步入呈贡的核心区:蓝天白云下,清新的空气、葱茏的绿树、林立的高楼、平坦的马路、整洁的街道、低碳的设计、众商云集、高校名企入住、百姓安居乐业……呈贡地名的历史与未来在记者面前徐徐铺展。

     

    3万年前“昆明人”的繁衍生息地

     

        呈贡位于云南省滇东高原腹地、滇池东岸,名字颇有来历。作为古滇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呈贡本为彝语“柴谷”,意思是水边盛产稻谷的坝子,从古到今都是滇中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

     

        远在3万年前,“昆明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其遗址位于今呈贡大渔乡的龙潭山。此山状若馒头,山顶高于滇池水面约47米,山上溶岩洞穴甚多,富含古人类、旧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当时的“昆明人”已能种植水稻、捕鱼和狩猎。

     

        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率部入滇,在呈贡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古滇王国。距今2800年的西周昭穆时期,今呈贡小古城天子庙一带已建有奴隶制地方侯王城邦。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古滇国区域设立益州郡,呈贡属于益州郡谷昌县地。公元十二年(1275年),首次设置呈贡县。明洪武十六年,呈贡县属云南府。

     

    蕴含民族戍边多要素

     

        呈贡古时是彝族先民的居所,如今则是汉、彝、回、白、苗、傣、壮等多民族聚居区。漫步呈贡,不难发现呈贡区内的不少地名与少数民族、历代军队戍边屯垦等有密切关系。比如“回回营”,就是因为回族人齐聚一起而得名。

     

        而呈贡的七甸、头甸,又和彝族相关。地名专家吴光范研究发现:“称甸地名是彝语支民族的语言属性。云南不少称甸地名很古老。”在他看来,正是彝语支民族把“山间平地”称呼为“甸”,也正是在他们语言的影响下,产生了云南居于全国首位、数量众多、称呼也最为奇特的称甸地名。

     

        同云南许多地方一样,在昆明呈贡区内还有大量带“营”字的地名,譬如吴家营、倪家营、王家营、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刘家营、前卫营等。

     

        为何这些地名中有这么多带“营”字的呢?从元朝起,就有军队屯垦戍边的做法。而在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皇帝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以蓝玉、沐英为副将,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这些军队战后都留在云南各地实行屯垦戍边。因为当时屯田军队建制多以“营”来命名,这里的地名里就留下了很多“营”。因此,诞生了以领头军官姓氏命名的地名。为便于调动指挥,当时驻军首领一般都有一面写着自己姓氏的大旗,在营地都悬挂着各自旗帜,所以又有了以总旗官姓氏命名的“王旗营”“宋旗营”,或者以驻扎地首领军官命名的“刘家营”“马家营”。

     

    地名反映呈贡新变化

     

        从古至今,呈贡可谓人杰地灵。这里有明末清初诗画兼通的苍雪和尚、著名理学家文祖尧、清代书法家孙铸、学者秦光玉、“左联”代表作家张天虚等。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国内文化名流旅居在此。冰心、杨荫浏、沈从文、李景汉、钮经义、燕树堂、沈如瑜、陈达、戴世光、唐敖庆、张震海、朱玉珍、费孝通、田汝康、陶运逵等均在呈贡进行过著书、讲学、社会调研等活动。

     

        徜徉呈贡,有着历代王朝印记的文化遗存依然有迹可循。位于呈贡东门街、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的文庙,清代重修,现保存基本完好,抗战期间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曾迁设于此;砖木结构的化城穿心阁,建于清代,现保存完好;建于清代的古城魁阁,为呈贡地标性建筑,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发源地,抗战时期费孝通于此组织专家学者陶云逵、张之毅、许烺光、谷苞、田汝康、胡庆钧等探索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完成了《云南三村》等调研文稿,开创了名噪一时的“魁阁学派”;冰心默庐,为三间六耳土木建筑,建于民国,抗战时期著名作家冰心在此客居三载,西南联大著名学者梅贻琦、郑天翔等周末常于此聚会,谈古论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呈贡的经济社会获得迅猛发展,今日呈贡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在城市化中新增的一批街名充分反映出呈贡的新进步、新变化。比如,被称作“大学城”的一带,云集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搬迁来的云南省著名高校,还有以生物产业为代表的生物谷街,因著名制药公司云南白药落户而命名的云南白药街,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鲜切花花市的斗南街,等等。

     

        从2003年5月启动呈贡新区建设起,到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呈贡撤县成为昆明市的一个区,现如今,一个宜居宜业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地名记录着它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呈贡历史和未来的见证。(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