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

    特别关注

    不忘历史才能走向宽容

    作者: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12版)
    作为2015年克罗地亚“宽容节”的组成部分,波黑摄影师塔里克·萨马拉哈的作品《1945—1995—2015》在萨格勒布多个公共场所展出。画面中,一位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遇难者的母亲站在安妮·弗兰克家的房子前。安妮·弗兰克是著名的《安妮日记》作者,她在1945年病逝于纳粹集中营。 本报记者 张智勇摄

        第九届“宽容节”不久前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落下帷幕。“宽容节”的创始人和名誉主席、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制片人布兰科·拉斯蒂格认为,自己作为纳粹大屠杀的目击者,有义务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世。他相信:“只有不忘历史的真相,才能走向真正的宽容。”

     

    从奥斯维辛到奥斯卡

     

        拉斯蒂格是好莱坞最富成就的制片人之一,凭借《辛德勒的名单》和《角斗士》两次问鼎奥斯卡奖,此外还制作了多部关于二战的影片,并发起多项纪念大屠杀的活动。2009年,美国洛杉矶大屠杀博物馆为拉斯蒂格颁发奖章,以嘉奖其对大屠杀教育及纪念活动长期不懈的努力。

     

        拉斯蒂格的努力源于他自身的悲痛经历。拉斯蒂格于1932年出生在克罗地亚东部城市奥西耶克的一个犹太家庭,10岁时被德国纳粹分子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来又被移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将近13岁生日时才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获得自由。这期间,包括他的父亲和祖母在内的大部分家人都被法西斯分子杀害,只有他和母亲历尽艰辛地幸存下来。出狱时,13岁的拉斯蒂格体重不到30公斤。

     

        拉斯蒂格说,他记得那段噩梦般的历史,目睹许许多多人被杀害,被奴役。离开集中营之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选择不去回忆。但随着年龄的渐长,他在夜里经常失眠,逐渐意识到:“人最终会逝去,就如同灯火会熄灭,记忆也随之而去,所以我们要写书,要拍电影,要让世人记住这段悲伤的历史。”

     

        在《辛德勒的名单》荣获奥斯卡奖的当晚,拉斯蒂格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眼睁睁地看着许多人在我面前被杀死。幸存者就是证人,我们要将这场大屠杀公之于众。通过这部影片,我希望能够完成我对那被害的600万犹太人及其他受害者所肩负的义务。”

     

    为南京大屠杀留证

     

        《辛德勒的名单》拍摄完成后,1994年,该片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制片人布兰科·拉斯蒂格决定通过纪录片的方式,为大屠杀的35万名幸存者保留证言。为完成这个心愿,他俩决定在斯皮尔伯格的母校南加州大学成立一个名为“纳粹屠犹”的基金会,募集项目获得6000万美元,并把目标设为至少留存5万份证言。如今,该基金会已经完成了约5.2万份证言。

     

        2013年12月,该基金会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历史性的合作,为1937年南京大屠杀最后的幸存者保留证言。在采访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这次的合作并非简单的资料收集,而是深入到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将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和否定历史的一种有力驳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如今只剩下约200人,因此保留全面完整的视频证言变得十分迫切。

     

        2014年,拉斯蒂格以82岁高龄参与制作纪念二战末期同盟国军队解放奥斯维辛、贝尔根·贝尔森及其他集中营的纪录片《夜将至》。在片中,他是关键目击证人之一。“关于大屠杀的影片有很多,现在和将来的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也就是说,这些影片至少每25年应该播放一次。”他说,“通过影片,人们能看到历史真相,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就是电影的力量。”

     

    “宽容节”:以史为鉴

     

        现居萨格勒布的拉斯蒂格于9年前开始在克罗地亚创办一年一度的“宽容节”,以展播大屠杀题材影片为主,并配合展览、音乐会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永远记住大屠杀、警惕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呼吁社会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在过去的8届“宽容节”里,参与者超过10万人,放映的电影超过350部,另外还有众多的讲座、音乐会和展览等,得到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众多电影界名流的支持。拉斯蒂格还致力于将“宽容节”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维也纳、贝尔格莱德、采蒂涅、卢布尔雅那以及萨拉热窝都曾经举办过这一活动,反响强烈。今年“宽容节”的海外活动在德国曼海姆举办。

     

        今年恰逢奥斯维辛解放70周年,这一历史事件成为本届“宽容节”的一大主题,展播的影片有80多部,包括克罗地亚首部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影片,以及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和导演罗伯特·帕奇·戴罗制作的声像作品《夜上海》。该作品描述和再现了1933年至1949年期间犹太人难民在上海的生活,以及中国人对他们的帮助。其时,两万多名犹太人逃离德国占领的欧洲地区来到上海,上海因此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

     

        除了回首历史,“宽容节”也非常关注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如老龄化、性别平等、人际交流缺乏和罗姆人融入主流社会等,呼吁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解和尊重。“历史上,正是因为不宽容、不平等,才酿成大屠杀的惨剧。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争取更好的未来。”“宽容节”的宣传册上如是写道。

     

        “不忘历史”和“宽容”是拉斯蒂格经常谈到的两大主题。在他看来,铭记历史不等于心怀仇恨,不等于冤冤相报,而是学会宽恕之后正视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绝对不允许历史重演。”他说,“但我无法带着仇恨走完一生。”

     

        (本报萨格勒布5月18日电 本报驻萨格勒布记者 张智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