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海合会六位元首中仅有两位应约前来美国,这不仅在美国与海湾国家历史上是罕见的,也与戴维营这个诞生一系列历史性事件的“政治圣地”名声不符,“表明美在中东地区一言九鼎的地位正在逐步丧失。”
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6个成员国领导人会议日前先后在华盛顿特区和马里兰州戴维营举行,双方讨论了伊朗核谈判、也门危机、打击暴力极端主义和“伊斯兰国”以及利比亚局势等议题。会晤中,美国政府在极力打消海湾盟友对“伊朗威胁”顾虑的同时,向海合会国家承诺加快武器转让、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弹道导弹防御等。不过,此间舆论指出,美国与海合会国家“合作难掩分歧”。
安全合作成主要议题
海合会成立于1981年,成员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和巴林。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海合会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目前,美国在海湾地区驻扎了3.5万军队。其中,美海军第五舰队驻扎巴林,美空军拥有卡塔尔乌代德这一中东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此外,科威特还曾是美军撤离伊拉克前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通道。
为改变海合会国家近一个时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对美疏离感,奥巴马上月提议召开此次峰会。14日,7个国家领导人在戴维营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将“毫不含糊”地用自身一切力量保护本国在海湾地区的核心利益,同时帮助应对盟友、伙伴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一旦发生此类侵略或威胁,美方将与海湾国家紧急确定应当采取的“适当”行动,动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现有各种手段。双方同意,加强武器转让、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弹道导弹防御等领域的安全合作。
白宫还在补充声明中表示,双方将举行以协同作战能力为重点的周期性大型军事演习,以应对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美将向6国派遣军事小组,磋商双方加强特种部队反恐合作;海合会国家承诺,今后在境外采取军事行动,尤其是需要美国提供帮助的军事行动时,与美方展开磋商。
“伊朗因素”困扰美与海合会关系
当年成立海合会的初衷是防范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向海湾地区输出革命思想。如今,美与海合会的关系因“伊朗因素”而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全力推动与伊朗之间的核谈判,并于今年4月达成框架性协议,这让海合会国家感到被美冷落甚至抛弃。海合会的担心是,核协议涉及解除石油及金融制裁的内容,这使得伊朗能够将影响力从伊拉克扩展至叙利亚、也门。另一方面,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组织早些时候攻占也门首都,赶走美国支持的政府。海合会国家认为,此举证明伊朗的威胁正在增加,而美国无所作为。
为表达对美国不满,沙特等国在派出战机轰炸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前的一个小时才通知美国,令奥巴马政府颜面尽失。
奥巴马总统在戴维营安抚海合会领导人说,与伊朗谈判核协议对海湾国家而言意味着安全,“这个框架性协议如果最后形成一个全面协议,将使美国、我们的盟国和整个世界更加安全。”不过,海湾国家对此并不那么认可。阿联酋驻美大使表示,海湾领导人希望加强同美国的安全关系。他说:“鉴于伊朗在这个地区的所作所为以及极端主义威胁的增长,我们寻求某种安全保障。我们希望一种更牢固的关系。我们需要一种落在文字上的制度安排,而非君子协定。”
最终,奥巴马没有同意签署一个在海合会国家受到攻击时提供救援义务的正式防御协定。
一场令奥巴马尴尬的“峰会”
在此次会晤中,海合会6个成员国中只有科威特和卡塔尔“给奥巴马面子”,国家元首亲自赴会,沙特、阿联酋、巴林和阿曼4国元首仅派下属与会,这使戴维营会谈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在海合会中,沙特地位举足轻重,拥有绝对话语权。然而,美沙之间的深刻分歧却由来已久。前国王阿卜杜拉就坚决反对奥巴马与伊朗接触,这早非秘密。现国王萨勒曼爽约“戴维营峰会”,仅仅派出王储和副王储使“峰会”名不副实。巴林国王哈马德不见奥巴马,而是选择在温莎城堡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同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马展。
在13日举行的美沙领导人会晤中,此间媒体还爆出了有关奥巴马的“小花絮”。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奥巴马在白宫谈及沙特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和结盟历史时,竟将当时沙特国王的名字说错了。奥巴马说:“早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费萨尔国王时代,美沙就建立了非同寻常的友谊。”而费萨尔国王的在位时间是1964年至1975年。其实,奥巴马想说的肯定是费萨尔国王的父亲阿卜杜勒·阿齐兹·本·沙特国王。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他曾与罗斯福会面。在沙特领导人和民众看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经意的“口误”证明美对沙特历史“无知”。
对于媒体的有关报道,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坚持说,萨勒曼国王的缺席不会有什么影响,“坐在桌前的是这些国家的代表,他们授权在讨论中代表各自国家的立场和国家利益,并确保各国恪守在戴维营会晤中所作的任何承诺。”
但此间媒体却并不同意白宫的解释,称海合会六位元首中仅有两位应约前来美国,这不仅在美国与海湾国家历史上是罕见的,也与戴维营这个诞生一系列历史性事件的“政治圣地”名声不符,“表明美在中东地区一言九鼎的地位正在逐步丧失。”
(本报华盛顿5月16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