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近日,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了一项名为“从历史走向未来——滇越铁路纪行”的大型采访调研活动。30余名记者编辑全程徒步走在这条百年铁路上,不但感受到它的历史沧桑,而且也领略了沿途旖旎风光、绮丽风情。如今,沿线各界在热切关注它的命运,运行百年之后将走向何方?
1910年3月31日,云南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二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彼时,英国的《泰晤士报》评出了“世界三大工程奇迹”——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滇越铁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口岸被日军封锁,大批工厂、学校、机关从香港经越南通过滇越铁路迁往云、贵、川,滇越铁路成为连接海外的唯一铁路交通运输通道,国际上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援华物资由滇越铁路进入,并转运内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通道。
踏上河口开往昆明的K9828次红白相间快速列车,过了红河谷,山洞一个个袭来,信号时有时无,许多人只好向窗外不远处的另一条铁路张望,它就沿着墨绿色的南溪河一直蔓延,却几乎看不到火车经过。相反,不断有运输香蕉和菠萝的马帮停留。而打一个盹儿的工夫,窗外的热带山林就变成了南盘江的悬崖峭壁,梯田和红土旁,耕牛和羊在铁路上恣意穿梭。对于我们来说,一路上接触到的人,构成了这条铁路最亮丽的风景。
在尚未出昆明市内的阳宗海站,站长郭宽告诉我们他见过1931年的铁轨。于是,我们跟着他去备用铁轨上寻找。惊喜的是,我们不仅找到了1931年的,还把带有1904年字样的法国产铁轨找到了,站长说他也是头一次见到。1904年,正是滇越铁路动工的日子。这里一天最多只有四五趟车经过,还是以30公里的速度“缓行”,我们有足够时间走下铁轨,拍摄带有铁锈的“东方红”火车头。而一旦遇上下雨,这些上年纪的铁轨就会因铁锈而变成金黄色。难怪诗人于坚写道,在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但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
这条铁路对于不同的人的意义,恰恰构成了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如果是一个铁路沿线的昆明人,这条铁路是他们健身散步的地方,或许周末还能坐个小火车,在铁路周围的高楼林立中感受慢生活。或许,这正是昆明的城市气质。
但最舍不得这条铁路的,还是一些小站的居民,有好几个小站因集市繁荣而被叫作“小香港”。曾经,列车一来,车站便瞬间成为一个集市,沿线居民立即可以赶集。火车不仅带来了物资,也带来了对沿线人民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接触到咖啡和西餐。
如今,人们却必须绕远道到公路上才能走出大山。比如,隶属昆明市管辖区的徐家渡站居民,要走一小时山路,到玉溪市辖区去坐车才能回昆明城里。在徐家渡,有因铁路兴起而随之产生的百年渡口,当年,就是因为一个姓徐的人在山下的南盘江摆渡而得名。小镇上还有几个大家族的百年宅院,他们的后人都已经离开了,将这里的特产带到昆明去发扬光大,只剩下难以拨开的蜘蛛网,其中还有一些繁体字。这个村庄紧邻铁路,村民出门就是铁轨。在滇越铁路通客运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家渡几乎每天都是街天(赶集日)。挨着铁路有七八家饭馆,客车一停,旅客坐在车厢里就能从饭店买吃的。村里有个在车站卖煮鸡蛋和酸萝卜的村民,每个鸡蛋卖五角或一块钱,都盖起了二层小楼。
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水塘站的职工郭汉文。他原是一名军人,1981年退伍后回到了家乡——水塘站旁的新发村。此时,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退休,让他继承“衣钵”成为一名铁路工人。自那时起,他在水塘站待了34年。除了站台工作人员,巡道工也一样让人敬佩,他们是这条铁路上孤独的“哨兵”。徒步时,我们总会发现路旁时不时地出现草棚,里面放着一张简易小床,大一点的则是几块石棉瓦简单搭起的小棚子,旁边放着烧得漆黑的水壶或锅。原来,峭壁上的岩洞中都有巡道工在里面休憩,洞口烟头堆积如山。见到有人搭话,他们都会很热情、很健谈,分别时都会显得有些不舍。
云南确实适于诗人心境,但从铁路的角度看,它却是危险的地区。有些地段是修筑在垂直的悬崖绝壁之间,下面是深达一两百米的山谷。如今,山谷里湍流的南盘江已经建起了一些水电站。当上游的水电站开闸放水,下游的人们会节庆般赶往江边。人手一只捞网,“浑水摸鱼”。江流泥沙俱下,大鱼都会被呛死。捕鱼归来时,村民还会穿越这条铁路。跟随村民从热闹的捕鱼现场走到徐家渡村,能看到只有一家饭店兼旅社还在继续经营,我们在店里听老板讲过去客满忙碌的经历,85岁的高老太则安静地蹲在旁边,她在这条铁路旁住了一辈子,夕阳将她褶皱的双手映照成了金黄色。不远处,两幢黄色墙面的法式建筑墙体已经斑白。
今天,在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背景下,云南省建成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就在2014年12月1日,泛亚铁路东线昆(明)玉(溪)河(口)准轨铁路正式通车。
滇越铁路是理解中国西南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希望通过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给山川解开束缚。这对滇越米轨铁路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来说,或许就是一次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