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福章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在海北州多个岗位上担任过领导职务,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谋过私利,在每个岗位上都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倾力办好报纸
1960年,海北州委将时任州委宣传部干事、州委秘书处秘书廉福章任命为州文教局副局长兼祁连山报社总编辑。当时,报社处于初创阶段。29岁的廉福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报社薄弱处入手,注重培育通讯员队伍,优化人员配置,从而解决了一直以来基层稿源覆盖面窄和数量少的困局,使报纸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创刊不久,《祁连山报》因版面美观、内容丰富而深受全州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廉福章生前回忆说:“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每个人的工资都很低,没有任何加班补贴或夜餐补贴,但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为了一篇报道,记者们骑着马下乡,来回就是好几天;有时工作误餐,肚子饿了,就向印刷厂工人讨些煮土豆吃。当时《祁连山报》极受群众欢迎,有些订不起报纸的人,经常求着要几张报纸拿回家里看。最高兴的事就是1960年全省报纸评比中《祁连山报》荣获第二名。”
无愧于党员这个称号
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建国是廉福章的老同事,他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廉福章担任海北州计划委员会主任期间,有一次和我一起去省城开会,当时开的车是解放牌大卡车,途中他关车门时,车窗玻璃震落,砍在了他的手背上,我当时都吓坏了,可他显得很从容,在路边的诊所简单处理完伤口后就继续赶路,还劝我说‘工作要紧’。”
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李生业说:“我跟廉主任一起在州人大常委会工作了5年时间,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甘肃、四川、湖北考察,考察临近结束时,有人建议去上海开开眼界,廉主任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考察期间我们白天工作,晚上讨论,考察完后没有多待半天时间就赶回海北了。”
廉福章的老家互助县东沟乡纳卡村的村民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廉福章在担任海北州副州长的时候,他一个侄子高中刚毕业,跑到海北州去找他,希望能在海北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廉福章告诉侄子:“对于一个能干的人,工作是不愁的,你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找工作,我不能给你找,政策不允许。”侄子磨了半天还是不起作用。当时,亲戚们都埋怨廉福章不讲情义,直到多年以后,大家看到他自己的子女自食其力,也从没给任何人办违法违规的私事后,就不说什么了。
家人的无尽追思
退休后,廉福章在海北州驻西宁干休所大院居住了25年。走进他的家里,每个角落都干净整齐。书橱里,摆放着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廉福章的老伴儿金存玲是江苏镇江人,已经在高原上生活了55年。回忆起和廉福章五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几近失明的老人脸上总是挂着暖暖的微笑,她说:“在海北生活的五十多年里,我对他的了解也是越来越深,很多时候我也非常敬佩他。在改革开放以前,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到了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才慢慢变得不一样,身边经常有人问我,‘你老伴做官做得大,你们家里怎么一直都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不占公家便宜,从不利用私权给家里谋福利、捞好处,这么多年以来,他连一张纸都不往家里拿。”
多年来,廉福章总是在忙工作。退休后,他又担任了干休所的党支部书记。每次干休所有什么帮扶救助活动,他只要知道一定会参加。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发动党员捐款,自己也交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
廉福章以言传和身教,感染着自己的子女。廉福章常说:“良好的家风是最宝贵的财富。”他的四个子女参加工作以后,廉福章更是时时提醒他们勤奋工作,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2015年1月23日,有着60年党龄的廉福章与世长辞。家属们按照老人的遗愿不开追悼会,但得知消息的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老党员、好干部送上最后一程。
(本报记者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