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

    洛阳师院:根在河洛 面向应用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5日 04版)

        碧水映绿树,汉瓦衬蓝天,洛阳师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郭杰刚刚在微信上晒了一组“美丽新洛师”的照片。临近毕业,因为经过四年多层次应用型教学的实践,她已经成功锁定了自己称心如意的教师岗位。

     

        “我们有着丰富的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教师的成功经验,面对建校百年华诞的契机,我们要有建设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担当。”洛阳师院党委书记时明德说。

     

    守住文化根

     

        买来航拍仪后,文学院大二学生卢超第一次试拍的就是洛阳师院新校区,1分51秒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后,他没想到,从画面到后期剪辑都还稚嫩的制作,也没挡住点击的热情,一个多月浏览量超过5.4万次。

     

        作为洛阳市和河南省区域标志性高校,洛阳师院渐渐陷入了“被闹市区”的苦恼。于是,新校区建设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按部就班地展开。

     

        “河出图,洛出书”,(黄)河洛(水),是洛阳师院的地理标识,也是文化根基。洛阳师院新校区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青砖灰瓦,从校门、道路、广场,到一水一桥一石,其命名牵动了全校师生,成为河洛文化与现代大学校园的应用型融合。

     

        “目之所及,思之所触,皆有所获,未来的洛阳师院校园将是根在河洛的主题文化园。”院长梁留科说。

     

    不舍好传统

     

        “阳光支教25年,10万余名孩子受益,他们中有的还考上了洛阳师院,入校后也成为一名志愿者,也踏上了阳光支教路,这是多么美好的轮回啊!”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王子姣感叹说。

     

        “好传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全程教育实践模式。”洛阳师院副书记王万鹏介绍说,第一年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养成,第二年制作课件和阳光支教带动职业技能养成,第三年围绕“十佳未来教学明星大赛”进行综合训练,第四年微格教学训练和毕业实习促进职业技能养成。

     

        这个以时间为序的阶梯式道路,并不是洛阳师院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选择。继国家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洛师名师班之后,该校又探索出了卓越教师实验班、“2+1+1”实验班。

     

        “这些以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实验班,打破了纵向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传统,让学生享受到的是跨专业跨学院的高素质师资。”副院长宋文献说。

     

    探索新空间

     

        一缕清香从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楼飘出来,这香味儿来自刘献明教授领衔的团队与洛阳惠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正在研究的用于空气消毒净化的新材料,不仅能用在轿车内,而且还可以用于医院等公共场所。”刘献明教授说。

     

        “这些新领域的合作来自洛阳师院自身优势的释放与重塑。”时明德说。为探索应用型新空间,该校打出了“组合拳”:构建与政府、行业、产业及企业的合作联盟新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共享资源建设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和开放协同新通道,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新模式。

     

        转型应用型激发了该校的新活力。在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工程类项目)中,学校夺得12项一等奖,连续多年闯进全国总决赛;《丝绸之路》《龙的传人》《河洛·颜子兮》从186个节目中胜出,洛阳师院成为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唯一荣获三个一等奖的高校。

     

        (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