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

    骨干文化企业铿锵前行

    ——从第七届“文化企业三十强”看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张玉玲 严圣禾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5日 09版)

        5月14日,深圳,第七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正式揭晓。对于上榜的企业,这份名单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这份名单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地标”。分析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哪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名单的变化,又透射出哪些产业发展的新讯息?

     

    发展速度与质量:文化企业总体实力更强

     

        回首2014年,诸多上榜文化企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保利文化实现营业收入22.79亿元,利润总额5.44亿元;宋城演艺实现营业收入93511.91万元,同比增长37.8%;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营业收入105.00亿元,同比增长10.34%……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骨干文化企业的总体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提升,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强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4年11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百视通将以新增股份换股方式合并东方明珠,重组后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中国A股文化传媒行业第一家千亿市值上市企业,跻身全球传媒娱乐行业上市公司前15强;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5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国内电视剧产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播出率第一、海外出口额第一的民营影视文化领军企业……通过并购与重组,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据统计,本届“30强”企业主营收入2802亿元、净资产2503亿元、净利润272亿元。其中,主营收入、净资产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届增长14%、21%,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率。上届“30强”中有26家企业在本年度继续入围,占总数的87%,且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2%、19%。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两个效益相统一

     

        “内容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导向迷失的风险,内容企业最大的危机是导向失控的危机。”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深深感到一个企业的文化担当和使命。

     

        近年来,中南传媒积极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建立编委会统筹下的内容导向管理体制,把导向管理的独特性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融入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两个效益快速提升。公司2014年利润15.5亿元、市值过400亿元。国家各项出版大奖、“走出去”项目均居行业前列。

     

        本届“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另一家上榜的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也坚持以内容创作为立身之本,坚持弘扬主流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上影集团始终把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出品了《辛亥革命》《亮剑》等优秀电影、电视剧,2014年,上影集团共获得各类奖项74项,其中5部作品获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与往届相比,本届“30强”企业中有20家企业获得《全国文艺新闻出版评奖整改总体方案》认可奖项,占总数的67%,获奖数量为161个,比上届增长9%。一半以上的企业设置了专门机构,加强对内容导向的审核把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文化精品,已经成为很多文化企业共同的追求。

     

    兼顾体量与特色: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凸显

     

        在发布“30强”企业名单的同时,另一份名单——“30强”提名企业名单也同时“出炉”,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获此殊荣。

     

        翻开这份名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体量不及“30强”企业,却有着良好的成长性,这些“专、精、特、新”的文化企业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海外数字电视运营商,北京四达时代集团从2002年踏上非洲土地至今,已在非洲21个国家注册了公司,在11个国家实现了运营,拥有近400万的用户,打造了我国电视产业“走出去”的新模式;

     

        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用智慧与快乐感染观众,凭借强大的戏剧创作实力与专业精准的推广营销能力,成为中国舞台剧领域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喜剧品牌……

     

        近年来,像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大规模涌现出来,体现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文化产业正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更多“才智”,为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集聚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 李慧 张玉玲 严圣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