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该取消的要取消,该调整的要调整,政府做事一定要光明正大,绝不能搞‘模糊边界’,不能再玩‘模糊权力’。”国务院审改办新闻发言人李章泽日前在国新办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
面目不清的“灰色地带”
“这里我简要说明一下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是怎么回事。”5月8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一开始,李章泽先给中外记者进行概念普及。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简而言之,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种管理行为。”李章泽说,“那么,什么是非行政许可呢?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使用了‘非行政许可’这个名称。当时所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主要是政府内部管理事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政府部门通过部门规章、红头文件等形式,先后设定了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与行政许可相比,这些非行政许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设立的依据层次比较低;二是设立的程序不规范、不严格。比较普遍的情况是,部门走走内部程序,发个红头文件,就搞了个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李章泽指出。
在这种情况下,“非行政许可”越来越成为面目不清的“灰色地带”,大量边减边增的行政审批事项就是从这个“灰色地带”冒出来的。这类事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却具有行政许可性质。
全面清理和规范“偏门”
非行政许可事项设立依据不清、设立程序不严。这类事项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有悖于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在政府行为中是一个迫切需要清理和规范的“偏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李章泽强调。
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各部门现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分类处理,分步实施。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坚决调整,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
据李章泽介绍,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453项。经过全面清理,取消258项,占比约57%;新设行政许可20项,占比约4%;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84项,占比约19%;调整为其他权力并进一步改革的91项,占比约20%。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历史概念将终结。今后,任何部门或单位都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之外,设定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审批事项。
不能再玩“模糊权力”
“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都有那么直接的影响。但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为民办事的简政放权,就是权力的任性,再让老百姓证明‘我妈是我妈’,就是权力的一种刁难。所以,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就是为民简政放权,让社会公众更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李章泽指出。
去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通知,要求用一年时间对国务院各部门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消除这一“灰色地带”。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以前我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时会出现‘回潮’的现象,这时候减了,过段时间又增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的部门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之外自行设定了一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因为行政许可的设定规定得很严格,新设行政许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一些部门就设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现在我们下决心把这个‘偏门’堵住。”李章泽告诉记者。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具体体现。政府在革自己的命,捆住自己乱设权力的手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李章泽说。
(本报记者 张翼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