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

    新闻综述

    瑞士反思“藏枪于民”

    作者: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12版)

        5月9日晚11点,瑞士苏黎世西北部的小镇乌尔灵根发生枪击事件,导致多人死亡。警方接到报案后赶到现场,在出事地点的公寓内发现多具成年人尸体,其中很可能包括犯罪嫌疑人。警方发言人事后在第一时间公开表示,该事件“很严重,但不是恐怖袭击”。

        事后调查显示,嫌犯为一名36岁的瑞士人,受害者包括他的岳父母和他的内弟,以及一名46岁的邻居。他本人也举枪自杀。

        据警方初步了解,案件祸起家庭、邻里纠纷,目前枪支来源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此次案件促使瑞士各界再次反思枪支弹药管理制度。

        从1815年开始,根据《维也纳会议宣言》,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已经整整200年。瑞士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受国际法保护、中立地位没有因战争而被破坏的中立国。但是瑞士的中立是“全民皆兵”的“武装中立”。具体来说,首先是“全民皆兵”,即适龄居民的强制义务兵役制度。瑞士全国平时只保留一支约4000人的职业军队,但一旦战争爆发,瑞士可以在48小时内组织起一支约40万人的、受过正规训练的陆、空军。其次是“武装中立”,即瑞士的家庭、个人可以在某种条件下保存枪支弹药。记者曾经在家门口的公共汽车上,惊讶地看到一名青年随随便便地斜背着一支看起来很先进的步枪乘车。记者好奇地上前询问其是否有权扛枪坐公交,他以训练完毕去还枪为由,振振有词,还与其他人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周围人也都熟视无睹。当然,他向记者确认那支枪里没有子弹。

        这样的情形,在3公里外的法国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如果一名持枪的平民出现在法国的公共汽车上,马上就会有一队警车呼啸着包围过来并将其逮捕。

        2007年9月,瑞士国民院曾通过法令,禁止公民在家中保管军用弹药,但允许把军用枪支带回家保管。另外,正在受训的快速反应部队的2000多名成员不受此禁令限制,仍可以携带弹药回家。据记者的一名瑞士朋友说,其实还有规定限制枪支的携带和运输。就是说,可以拥有、保存枪支,但不能随意携带和移动。

        “藏枪于民”给瑞士带来了不少问题。瑞士每年都会发生持枪凶杀事件。此次事件因为遇难者较多而引人注目,而上一次著名的枪杀案发生在2006年4月,瑞士著名滑雪女运动员克里娜在家中被丈夫用手枪打死。

        此外,瑞士的自杀率曾是欧洲最高的,近年来已下降至欧洲的平均水平。伯尔尼一家研究机构曾发表研究结论呼吁,“少一些武器,就能少一些自杀!”2003年生效的对于枪支使用的限制规定,让瑞士的自杀率得到持续、普遍的下降。《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也曾发表《2003年枪支限用改革所带来的瑞士自杀率变化》的研究报告,调查了2003年改革前后的18-43岁瑞士男性公民的自杀率,证明了对枪弹的严格管理无疑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18-43岁男性公民正是2003年军队服役制度改革的主要涉及人群。改革后,能够接触枪支的人数和可以使用枪支的机会都得到减少。这直接导致了瑞士的自杀率整体上有所降低。研究证明,自杀者所用方式的可行性对自杀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于冲动下的自杀行为。如果枪支不再触手可得,那么自杀事件便会明显减少。有研究证明,对自杀者而言,在迅速自杀身亡(如饮弹自尽)而不得的情况下,很难马上寻找到另一种自杀方式。调查数据显示,枪支使用受限的情况下,研究对象人群中只有22%的人有可能去尝试其他自杀方式。另据瑞士军方统计,全国每年发生军用枪支意外伤人事件约200起。

        在枪弹意外伤人乃至被用于凶器杀人、犯罪频发的情况下,是否继续保留“藏枪于民”制度说不定是下一次全民公决的议题之一。事实上,即使是有关军队存废的争论也一直在瑞士进行着。有人希望取消军队,有人希望军队只用于救灾,还有些人认为需要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当然,他们认为,这些跟“中立”的立国之策,也并不矛盾。

        (本报日内瓦5月11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