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

    瞰教

    课程,大不同

    作者:李烈 宿慧 郭志滨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15版)

        生活是完整的,孩子们的生活却被人为地割裂成为:早8∶10-8∶50是数学,9∶00-9∶40是语文,然后是课间操,然后是英语或者音乐、美术、体育;然而,又有谁能确定地说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语文知识,那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的是数学知识……随着多年来教育改革乃至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无时无刻不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来自当下现实生活的挑战,来自未来人才需求的渴望,都对分科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拷问。今天,我们走进两所小学,看看他们的课堂有什么变化。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还学生一份“完整”生活

     

        □ 李烈 宿慧

     

        2010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将视角从每一个被割裂的“40分钟课堂”拓展到包含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课程”,试图将孩子退还至真实、完整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最能打动孩子、最能激发力量的学习。

     

        在原有主题研究课的基础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学校组织变革,进一步放权自治,以年级为单位,围绕“一长多能零缺陷”的全面发展目标及已取得共识的理念,在课程建设上进一步深度整合。

     

        如二年级,不仅完全突破学科框架,且将显性学科、隐性教育紧密结合为一体,实施“主题式教学”。

     

        以本学期四个主题板块中的“母爱”主题为例,语文学科通过阅读绘本、诗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母爱的本质,并在仿写、写绘本和表演等创作中表达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恩。有学生写道:假期的夏令营,每隔一天,妈妈就去看我。我知道,妈妈的爱,是心底的挂念。学生还选择把这些美丽的自创小诗歌,在美术课上自制成妇女节贺卡,亲手送给妈妈,令许多母亲热泪盈眶。

     

        数学学科结合“时间”与“统计”的教学要求,给每位学生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母爱统计表》:请统计妈妈(或姥姥、奶奶)一周接送你上下学、陪伴读书(学习)、准备早晚餐付出的时间。一周很快过去了,看着这最后的统计数据,这次孩子们惊讶和感动了:原来妈妈竟然在自己身上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带着这份体验,带着这份震撼,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统计完之后,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妈妈一周接送我上下学的时间竟然长达6个小时!我还发现,有时为了送我,妈妈连早餐都吃不上。我很感谢妈妈!实现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美术学科中绘画是孩子表达感情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语言的延伸。教师带领学生画图画,再和语文学科一起,配以简练有趣的文字,一本精致的母爱绘本便诞生了!孩子们的图画惟妙惟肖,文字更是:妙趣横生。“妈妈是GPS,无论走到哪里,妈妈都不迷路。”有的学生将妈妈画成大狮子,狮子的鬃毛像火焰一样四射,画面的颜色充满了灰蓝色和褐色。他写道:“妈妈发起脾气像河东狮吼”,但在绘本的最后一页,他仍然温情地写出: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一张张鲜艳的图画,一句句稚嫩的文字,都饱含着孩子对妈妈那份浓浓的依恋。

     

        体育学科则发扬学校“121”家校互动体育工程,由一位学生带动两位家长共建一项家庭体育项目,在小手拉大手中,传递自己对父母的爱,并让“运动成为自觉的家庭生活习惯”,享受健康快乐的家庭生活。

     

        于是,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只要踏进这个校园,所有的人都在谈论同一个话题,都在研究同一个话题,都在分享同一个话题。在“母爱”主题教学的最后,出现了绘声绘色(诗歌+童谣+美术),有声有色(诵读+舞蹈+美术),小手拉大手(体育+综合实践),文字中的情(语文+歌曲+综合),我是大厨师(英语+综合实践),歌曲联唱(音乐+美术)八类选修展示活动。生活就这样被真实、有力、完整地还给了学生。

     

        基于课程整合的“主题式教学”,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尝试着在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补中实现裂变,创造出一个新的大1。这个大1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多元立体,多角度、多面向,而且能有效地统整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这个大1中,提升了学生的德行品质,学生通过理性的认知活动去理解爱,通过切身的参与实践去体验爱,再通过我手、我心乃至我的歌声和我的肢体等等各种创意活动去表达爱。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深刻而持久。现在的这份爱,已经从妈妈身上,延伸到了校园染病的枣树、生活的自理、同伴之间的赞美,还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全面发展的基础,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了学生忘我的投入、深切的感受与别致的创意中。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共建“穿越”学科边界的综合课程

     

        □ 郭志滨

     

        校园里的符号世界教育缺少与真实事物间的联系,而《漫步国博 史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是从真实世界出发,带领学生步入其中所蕴含的不同方面的知识,从而感受真实的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帮助学生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走向无边界的世界。

     

        《漫步国博 史家课程》是一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规律规则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性课程。力求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

     

        不同于其他博物馆课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该课程不是简单的国家级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而是利用国博教学资源检验国家课程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学校的教育是课本教育,给学生打造的是一个符号世界,学生通过分门别类地对符号世界的认知来获取相应的知识。而人类的真实社会则是不分类别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现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每顿饭分成农业技术、烹饪技术、摆盘艺术、健康原理、发展演变等类别去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吃的饭,因为他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的,难以区分的。而在符号世界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是把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学科中。因此校园里的符号世界教育缺少与真实事物间的联系,而《漫步国博 史家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是从真实世界出发,带领学生步入其中所蕴含的不同方面的知识,从而感受真实的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帮助学生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走向无边界的世界。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学习的意识,即处处可学习,学习可以随时发生。

     

        在这样理念的支持下,课程以学生所熟悉的汉字、饮食、服饰等为基础,进行建构。各主题内容有机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劳技、品德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关系、人文文化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

     

        老师们为学生设计了配套的学生教材《我的博·悟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种选择。例如,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可以进行自选,之后他们可以带着自己选中的《博·悟单》到国博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选择与家长、与同学、与老师、与讲解员一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或小组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习同伴的无边界;从学习内容的数量上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内容进行学习,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跨年级进行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无边界;在评价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夹,把每一次的学习结果进行收集,4年后,学生可以得到一本自己书写完成的,有着自己学习印记的《我的博·悟单》一书。这样做不仅鼓励了学生,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学校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学生学习的历程,开创了无边界的评价体系……(摄影:邢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