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纵深报道

    子子孙孙都应重温这段历史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0日 06版)
    镶嵌在马路中的纪念铜块。
    柏林波茨坦广场上的大型露天展板。 柴野 摄

        在二战结束70年之际,默克尔总理强调:“德国人对于发生的一切深深感到羞愧,因为德国人对于数百万人的痛苦和死亡负有罪责,并且有一些德国人对于这些予以容忍,德国人过去是犯罪者和协同犯罪者,那些拒绝承认这一点的人,他们是沉默的共犯。”

     

        在二战结束70周年纪念日之际,德国开始隆重纪念这场给欧洲和整个世界打下深刻印记的战争。5月1日,柏林市人气最旺的6大广场开始了将为期一个多月的露天图片展,再现战时场景,教育人们铭记历史。与此同时,二战遗址纪念地接连举行纪念活动。虽然历史逐渐远去,但是德国社会依旧围绕着关于战争的古老话题,不断进行反思。如何更好地纪念战争受害者,如何让铭记历史的自觉意识得以巩固和传承,这些讨论永远都不会过时。

     

    刺痛人心的历史对比

     

        4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与柏林市长穆勒共同主持了“1945年5月,柏林之春”大型露天展览的开幕式。展览于5月1日正式开始。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但是,战争却使首都柏林满目疮痍。柏林之战造成3万名平民死亡、近10万名苏联士兵阵亡。该展览选择了柏林6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场所,用大屏幕展示历史照片进行今昔对比,再现了广场战时被炸后断壁残垣的场景。

     

        展台边摆放着大相册,里面的老照片再现了70年前柏林的风貌。展览的宣传亭上张贴着各种历史资料和图片。柏林市长穆勒在展览开幕式上强调,柏林是二战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了解这段历史对反省战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战争中走过来的那一代人的子子孙孙,都应重温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德国媒体评论认为,这种直观的新旧对比告诉今天的人们,纳粹德国发动战争,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也给本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修建于1995年。在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该馆再次推出全新展览,进一步揭露纳粹德国的种种暴行。展览按照时间顺序,以政治与社会关系为主线,展示了1933年到1945年间,希特勒如何建立起纳粹党的独裁集权统治,如何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制造出虔诚追随者的“领袖”神话。

     

        此次展览详细描述了惨痛的历史——纳粹德国建立大量集中营,对战俘和囚犯进行劳动改造,直到那些苦工疲劳死亡;还建立了主要负责杀人而不是劳改的灭绝营;党卫队特别行动队负责屠杀犹太人、共产党人、罗姆人、同性恋者和其他政敌。

     

    铭记历史的自觉意识

     

        这些天来,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相继举行。铭记历史教训,增强公众对纳粹主义危害的认知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到达豪集中营旧址,从美苏会师的托尔高到攻克柏林前夜最残酷的战场泽洛夫高地旧址,当年幸存的集中营囚犯来了,老兵们来了,他们的亲属来了,社会各界的代表也来了。

     

        4月26日,德国隆重纪念被英军士兵解放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70周年。在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统高克说,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是德国每个公民的事情,没有对集中营的反思,就没有德国的身份认同。

     

        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冒雨前往德国南部,参加纪念达豪纳粹集中营犹太人遇难者70周年祭奠仪式。默克尔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在二战中迫害屠杀犹太人的罪责不容否认与遗忘,并保证德国永远不再重走战争路。默克尔对幸存者在战后为历史指证的贡献表示感谢。她说:“纳粹时期经受了无尽苦难的人们为我们讲述他们的经历,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幸运。”

     

        达豪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建立的第一座集中营,这座集中营成为之后很多集中营的样本。从1933年到1945年,在达豪集中营被关押的人员总数超过20万。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时,幸存者只有3万多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德国首都柏林,战争的印记并未磨灭。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德国战后修建了众多纪念战争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纪念碑和纪念地遍布柏林各个城区。街道边、教堂里、墓园中、山冈上,纪念碑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纪念碑文化成为柏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纪念碑和纪念地在柏林有300多处。历史学家诺尔特说过,当反思历史逐渐成为德国人的一种自我认同标志时,人们看到的是个人、社会团体和组织、学术机构以及政府等各层面的广泛参与。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位于柏林市中心勃兰登堡门南侧,其西北紧临德国联邦议会大厦和总理府。这一纪念地占地近2万平方米,大小相当于4个足球场。纪念碑由2752根长短不一的混凝土碑柱组成,最高4.5米,矮的0.5米,远看如同一片灰色墓地。

     

        德国联邦议会前议长蒂尔泽曾谈到,纪念碑碑址紧靠二战时的纳粹总理府和希特勒自杀地堡遗址,意在强调德国人民不仅不能忘记历史,而且还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由一个国家主动强调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并为了不忘历史而建造纪念碑,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个。为了纪念牺牲的苏军士兵,苏军战后在德国境内建立了许多具苏联特色的纪念碑和烈士陵园。苏军墓碑得到德国政府的保护。除了每年投入500万欧元对其进行修护外,德国领导人每年都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与纳粹德军作战牺牲的英雄。

     

        在柏林市中心的大街小巷,人们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路面中间铺设的略微凸出地面的黄铜砖。砖面上刻着姓名、地址、生卒年月等信息。这表明,此人就是从铜砖所在地被抓进集中营的。这些黄铜砖被称作德国的“绊脚石”。发起铺设黄铜砖倡议的是一个名为德姆尼西的普通德国公民。他二战后出生,1990年开始实施用“绊脚石”铭记纳粹暴行的计划。现在,德国数百个城市和上千个欧洲城镇中都能看到这种“绊脚石”。(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