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概念最初是在2012年易观的一份报告中出现,当时我没有看到。
2013年的时候,我们在上海举行了一次活动,当时有一场访谈,那是第一次我们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跨界的概念,我们就分享了一些思路。其实在跟我们这个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朋友们沟通的时候,他们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虽然后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但是大家把它定义为是一个颠覆、冲突和替代事物。
我自己的想法略有不同,所以当时借这个场合,我认为我们干的这一行(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应该所有行业都可以用。所以当时我打了一个比方,类似于前两次工业革命,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我们把互联网定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从很多传统行业朋友的眼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眼中放出了光芒,他们也理解了这个概念。
再进一步拓展,其实随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不断地融合,它是不是和蒸汽机以及电力一样,也是一种能源形态呢?今天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种信息能源。这样的话,所有的行业都应该很清楚,完全可以把“互联网+”融入自己的行业当中,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在你所处的产业或行业中就会落伍和被淘汰。
之前我经常举的几个例子是,大概在两年半前,微信有一场和运营商之间的风波。外界说微信取代了短信,占据了运营商的通道,对于运营商是替代和颠覆,这对当时的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我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被人认出来,还问“你们的微信要收费吗”。
最近这一年,打车软件对于互联网交通领域的影响又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在全国“两会”期间,这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大家很支持互联网交通,这是好事情,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政策,能够把这种新业态与传统行业划分出来。
我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当前最热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的例子。我们还看到,更多的领域也在跟互联网进行整合。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大浪潮。
目前,我们的定位很清晰,也很简单,就做两件事情:第一做连接器,通过微信、QQ通信平台,成为连接人和人、人和服务、人和设备的连接器;第二我们做内容产业,内容产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这样的定位有什么好处?就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模式是去中心化的,而不像过去是一个集市。这样的话,才能最大限度地连接各行各业,传统行业则能够在自身垂直领域与作出成绩的合作伙伴进行整合,这样生态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推动跟各大城市进行“互联网+”的合作,我们甚至还希望跟各地的经信委合作,把“互联网+指数”这个概念提出来,把相关纬度列出来,每一个省市区达到多少分能够进行对比,以客观评价城市产业在“互联网+”当中进展的程度和结合的程度,我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总之,“互联网+”这个世界非常大,让我们一起出去看看。
(本文根据马化腾在“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上的演讲摘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