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发炎、头疼脑热时,很多人会选择自行服用抗菌药物(俗称“消炎药”)。在医院里,也常能见到主动要求输抗菌药物的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滥用抗菌药物,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我国抗菌药使用率高于世卫组织标准
近日,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为期5年的国家行动计划,旨在大幅削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这一行动计划的出台,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再次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是世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自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一史上“最严限抗令”实施以来,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如此,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依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即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应低于30%,尤其在一些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仍居高不下。
管理精细化水平尚显不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高峰论坛”中指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医生以及患者的共同努力。应积极实践“AMS策略”,即通过行政管控、感控参与、三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系统,规范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合理用药、遏制耐药、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的最佳效果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的抗菌药物管理目标。
俞云松坦言,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管理指导政策体现了“AMS策略”的许多思路,但由于相关的指标、技术标准或建议还不够明确,管理精细化水平还尚显不足,亟须进行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
感染科医生应参与到临床管理中
“说到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提升我国抗感染队伍的能力建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陈佰义说,抗菌药物临床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发挥临床感染科医生的技术及专业支撑作用,不仅要参与到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中去,而且要通过评估病原菌及耐药性,逐步做到临床抗感染治疗个体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提出,当前我国多数医院感染科建设不全,主要体现在科室人员对于微生物知识不够熟悉,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经验不足,很难发挥对于临床科室的指导作用。面对这一挑战,需要从重点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完善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临床药师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这三大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实现长效管理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亟须优化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引发的危害,最常见的就是导致细菌耐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于勇强调,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亟须优化。
于勇介绍说,近10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抗菌耐药监测工作也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早在2005年,我国就成立了现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之一——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年由原本的100家医院扩建至1000余家,现已增至1426家。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逐步完善了上报系统和组织管理架构,并建立起了质量控制中心,努力向高质量监测迈进,为抗菌药物管理决策和合理用药提供服务和支持。然而,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应用监测还任重道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光辉表示,为推动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二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耐药监测,多领域协作定期分析解读,为管理和用药提供依据。此外,医疗机构内部应当运用国家的数据网平台建立自己的数据监测网,使用信息化手段,对细菌耐药趋势、抗菌药物使用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