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现象级

    让中国电影在市场砥砺中成长

    作者:张宏森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9日 09版)
    今年第一季度,不到100天中国电影票房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CFP

        北京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上海国际电影节又将开启,中间还有正在举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本土电影节的“接二连三”是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产业繁荣之下,中国电影外部面临着进口大片的压力,内部存在着产业升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我们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做大做强本土电影市场,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积蓄力量。同时,我们也呼吁各界给予中国电影更多宽容、呵护与鼓励,让中国电影在尝试与创新中不断成长。

     

    正形成多样化形态

     

        当前中国电影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影年产量近千部(其中故事片600部左右),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票房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仅仅94天票房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比去年提前了48天。这只是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拿中美电影票房作一个对比:2003年,我们的票房是10亿元,只有美国的1%;而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296亿元,接近北美电影市场的45%—47%,稳居世界第二。我们的影院建设,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目前银幕总数已经突破了2.7万块。

     

        另外,10年前,我们电影的投资主体主要以国有单位为主,100部故事片的投资主体也不会超过100个。经过改革,现在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影行业,电影投资主体超过1500个,电影生产力被充分解放。

     

        这些数字折射出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形态正在形成。以2015年春节档为例,每部片子都有不同的特色,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特征今后会持续加强。中国电影多样化形态的背后是电影人才队伍的成长。目前,个别“第四代”老同志还在工作,“第五代”“第六代”依然奋战在创作一线,而“新生代”正在迅速崛起。此外还有很多跨界力量的加入,比如一些作家、演员、摄影师等,都加入了电影导演行列,这就打破了以往电影人才队伍的封闭与固定化。跨界所带来的形象思维必然会带动对电影语言的新探索与新追求。对此,我们需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出现精品力作的概率也在增加。一方面,从电影生产的数量看,我们的分母大,产生精品力作的概率会同比增大。另一方面,我们有相当活跃的投融资体系、活跃的人才队伍、强大的市场作支撑,这也为电影精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比如与法国合拍的《狼图腾》以及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战狼》的成功,都充分说明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为走出去积蓄力量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越做越大,越来越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口片进入我们的市场,这将给中国本土电影带来更大的挑战。比如,美国电影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差不多有85%,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维持在40%左右。美国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强大的兴趣,既为追求经济利益,也为潜在的文化争夺。美国电影在工业、工艺、创意等各个方面,水准都高于我们。一方面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用更多接地气、展现中国文化的作品来捍卫我们的市场份额,因为这不仅仅是市场的争夺,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竞争。

     

        中国电影在品牌化建设上还远远不够。不管是《速度与激情7》,还是《复仇者联盟2》,我们看到其品牌都是成系列的,产品有着严格的程序与模式。而目前我们的电影产品很少能够形成“系列”一以贯之。此外,在类型品牌(比如迪士尼、漫威的漫画产品)、作者品牌(比如斯皮尔伯格、卡梅隆等知名导演)的建设上我们都亟待加强。

     

        电影产品的平衡能力也是中国电影的短板。电影市场要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才能实现文化平衡。也就是说,既要有足够的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商业片,也要有大量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文艺片。目前我们的电影有时候过于娱乐化、商业化,有时候又太“文艺”,传播力不足。

     

        虽然中国电影一时还无法与好莱坞相抗衡,但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本土市场。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电影市场做到和北美电影市场一样大,甚至还要超过它。可以设想,如果某一天有一部国产影片能够在本土市场有一亿观众,其票房就会达到30亿元。这样的一部片子,必然会打动全球所有发行商的心,他们会竞相把这样的影片引进自己的国家。那样,中国电影走出去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今天我们做大做强中国本土电影市场,正是为将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积蓄力量。

     

    要有新的认识宽度

     

        伴随着我国电影的飞速发展和多样化形态,业界也存在着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便据此认为中国电影的质量不如以前。看待这些问题,需要将其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当年我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单一,看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而且当时电影产品集中度非常高,每年经过精雕细琢、反复揣摩,只生产几十部影片。当时全球化程度低,大家也看不到好莱坞电影发展到什么程度,更看不到欧洲电影已经完成了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的发声。此外,那个时候的社会共识度、价值共识度也很高。所有这些原因,都拉高了人们对过去电影作品的评价。

     

        而在今天利益多元、思想多变、观念多样的语境中,大家对一部作品要保持统一的认识是很难的。因此,在全球化、多媒体时代,要对电影文化有新的认识宽度。比如,关于“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的认识——如果用传统的经典的标准来衡量,今天很多电影就不是电影。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传统的和经典的电影,也有不少非戏剧化主题的电影。经典的故事模式可以是电影的主体,但是要允许电影有附着物、附属体。

     

        也有人质疑中国电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但如果仔细剖解,我们会发现很多电影的创作初衷是好的,只是叙事和表达方式比较粗糙,没能有效表达出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理念。诚然,一些影片在文本表达上有所欠缺、有所割裂,但不能否定创作者善意的积极的动机。某种程度上有些创作者存在着一种方法论的焦虑。方法论上的不太精准,使得影片的最终呈现出现了某些偏差,影响到了对影片的价值判断,但我们不能因此动辄为其扣上一个“价值观有问题”的大帽子。在我看来,与其探讨中国电影的价值观问题,不如探讨价值观怎样找到有效表达的方法论。《战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是传统题材,却找到了更加恰当、更加精准、更加现代的表达方式,因此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同时,中国电影的评价体系也愈加复杂化。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让评价电影的渠道空前增加,激发了每一位观众的发言冲动,一时间众语喧哗、观点纷呈。一些个人化的体验常常裹挟民意而被凸显,一些不甚严谨甚至偏激的观点也容易被放大,这似乎使得我们的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招致争议。

     

        当然,面对种种压力,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提高质量水平。每年要出更多领头羊、示范性的作品,让大家都看到中国电影的切实进步,看到中国的电影工业和电影语言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生存的新状态。在此,笔者也呼吁大家给中国电影更多宽容、呵护与鼓励。

     

        (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