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成功在此一举”

    ——走进重庆市云阳县沙沱中学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刘兴敏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8日 07版)

        重庆市云阳县的沙沱中学,是一所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这样一所山沟沟里的初中校,近年来却走出了包括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冠军伍建和仁川亚运会冠军刘灏在内的多位举重名将。该校在20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举重训练方法。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学校师生说:“用汗水浇灌的梦想,在哪里都能开花。”

     

    在扑面灰尘中起步

     

        沙沱中学的体育老师杨光玉,是举重队的第一批队员。1997年暑假,杨光玉和十多位报名参加重庆市万州区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的队员,到沙沱中学开始集训。当时学校只有两副由铁棒和厚铁片组成的杠铃,抓在手里后不能转动,增减也很不方便。队员们就用这两副杠铃轮流训练。天晴的时候,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铺一层沙,就是训练场。杠铃砸下去时,激起的沙尘糊得满嘴满脸都是;遇到下雨,就搬进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瓦房里继续训练。

     

        “我们不知道什么技巧,当时的教练懂得也不多,就凭一股蛮劲举起来。”杨光玉说。就是靠着这一股拼劲儿,杨光玉他们赢得了万州区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的举重团体第一名。“坐船回来时,码头两边站满了人,敲锣打鼓迎接,那时感到特别自豪。”杨光玉说。杨光玉和另外8名一起参加训练的队员,后来被推荐到万州体校继续训练,几年后被分配到云阳几所乡村中学当体育老师。2010年,杨光玉回到沙沱中学担任举重教练。

     

    遭遇“招生难”

     

        很多人都认为举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举重的孩子长不高,还有一些家长认为举重耽误学习,是“不务正业”。这些误解,使沙沱中学的举重队经常遭遇“招生难”问题。

     

        2010年,举重队的梁声兵老师在一所小学发现了一名叫张荣粤的四年级学生。但梁声兵接连3次上门游说,都被孩子的父母拒绝了。

     

        从沙沱中学举重队走出去的刘灏,现在是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和国家举重队队员。2014年9月,获得仁川亚运会举重冠军的刘灏,和导师谢勇一起来到云阳。梁声兵抓住机会,请谢勇和刘灏一起上门游说,终于说动了张荣粤的家人。

     

        张荣粤来学校时只有1.54米,不到半年已长到1.59米。据梁声兵介绍,张荣粤的爆发力很强,经过短暂训练后,立定跳远成绩为2.54米,俯卧撑能做200多个,后蹲成绩达105公斤,折硬拉成绩为100公斤,“是一个很好的举重苗子”。

     

    用汗水浇灌冠军梦

     

        沙沱中学的教学楼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成功在此一举!”这是学校的校训。

     

        举重训练单调枯燥,但队员们每天都练得热火朝天。“在训练场上能感受到自己的成绩一点点提高,心里就特别高兴,特别有早日参加大赛的冲动。”16岁的蒋治银说。

     

        蒋治银是2013年重庆市举重锦标赛的第5名,2014年的第2名,还是2014年全国分龄赛的第6名。蒋治银的爷爷常常把孙子的奖牌拿出来看,他说:“我活了60多岁,以前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东西。”“我要练出更好的成绩,争取进入国家队,参加奥运会。”蒋治银说。

     

        1992年开设举重兴趣班的沙沱中学,如今有了自己的举重馆,现在常年参加训练的队员已超过了60名。除了伍建、刘灏等已经走出去的专业队员,这些正在训练的小队员也显示了不俗的实力。2014年,沙沱中学的黄开贵和刘思毅又分别获得了重庆市举重锦标赛男子乙组48公斤级和77公斤级的冠军。更多在这里坚持训练的孩子们,正在用汗水浇灌自己的冠军梦。(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刘兴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