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

    新疆昌吉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

    五十一年坚守一条“红线”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5日 01版)
    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官兵与牧民共度肉孜节。资料照片

        汽车在荒野上颠簸地前行着,一望无际的荒凉,只有脚下的两条车辙伸向远方。

     

        一间土房出现在眼前,却没见到一个人。车走入山区后,偶尔有几户牧民的毡房,也没看到一个人。可当我们走进新疆昌吉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大门时才获悉,他们知道我们的到来,因为早有牧民打来电话报告情况:一辆汽车前来,车号是多少……

     

        “这些牧民就是我们边防派出所的眼睛和耳朵,只要边境线上有一点点风吹草动,消息就会很快传到我们所里。这是多少年来我们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让所有边民成为我们的护边员,通过法律的手段,让边境线更加安全,守卫好祖国每一寸领土。”派出所杨瑛教导员的话里透出自信。

     

    马踏红线

     

    ——一条不可逾越的国界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些国境线没有铁丝网,这就可能出现人员牲畜不小心越界的事件,怎么办?我们与当地牧民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马踏红线。”

     

        曾在大黄水泉派出所工作了16年,担任了多年副所长的阿达力汗·赛依提那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仿佛仍是昨日。一支马队沿着国境线在草原上反复踏踩,茂密的草原上出现了一条马踏出来的小路,这条小路就是国界线。

     

        大黄水泉边防派出所担负着74.435公里的边境线、6350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社会治安管理任务。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又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交界地,每年冬季这里会有上千名牧民进入,大小牲畜近10万头,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人员牲畜越界事件。

     

        “有了这条小路,我们对牧民的宣传教育就好办了。我们会指着这条小路告诉他们:这就是国界线,是条红线,谁也不能逾越。逾越了就是犯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说多了,牧民心里就记住了。”阿达力汗·赛依提那维说道。

     

        “只有增强牧民学法用法守法观念,才能筑牢边境稳定的思想防线。”所长荆渊博语气坚定地说。这也是他们51年来坚持的一条红线。在派出所二楼的接待室墙上,一幅20世纪警民联合巡逻的照片十分醒目,荆渊博所长仔细辨认后,照片上自己派出所的官兵一个也认不出来,但那几位骑马一同巡逻的牧民,却张口就叫出了名字,因为这些牧民至今仍和他们一起巡逻,而那些官兵早已离开了部队。

     

        “现在牧民都知道‘马踏红线’的意义,他们自觉自愿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谁想逾越或是想偷越国境,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杨瑛教导员笑着说道。

     

        2012年12月的一天,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雀仁乡一位牧民第一次来此放牧,当他和400多只羊不知不觉走到边境线禁牧区后,在边境前沿执勤的派出所官兵及时发现了情况,在距边境80米处将羊群挡回,避免了一场涉外事件的发生。

     

        派出所的记录本上,记录着他们近3年来的工作:经当地牧民协助,清理无证人员384人,拦阻牲畜越界27起。

     

    贴近群众

     

    ——让群众成为祖国的哨兵

     

        如果把大黄水泉派出所的边境管控比作“天网”,那边境线上的牧民就是“天网”上的“鹰眼”。

     

        “当年我们每年11月底随牧民一同进入冬牧场,来年3月初再随牧民转入春牧场,近5个月的时间都是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巡逻、同放牧。”阿达力汗·赛依提那维回忆说。

     

        哈萨克族牧民赛德力家住在通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边境牧区三条道路的交汇点上,是人员牲畜进入边境地区的必经之路。自老人明白这片土地是祖国的边境区后,自觉成为祖国守边的人。他每天胸挂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可疑人员和车辆,立即让家人骑马去派出所报告。从青年到老年,几十年如一日担任义务哨兵,先后提供各类线索200多条,协助堵截非法抵边人员600多人。

     

        “现在他还做着这件事,只是他会用手机了,发现情况他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方便了许多。那天你们来派出所的第一个电话就是他打来的。”杨瑛教导员说。

     

        “我在派出所工作了5年,收获非常大。当初来派出所时就和老同志一同做群众工作。我们先从‘获认可’上下功夫,为牧民办一些实事,让他们接纳我们。第二步就是‘赢民心’,派出所在2009年建立了‘警民卫生室’,免费为辖区牧民看病、提供药品,还定期派专职医生到牧民家里开展义务巡诊。第三步是‘谋发展’,给牧民提供科学养殖知识,帮助他们改良品种,开办牧民夜校,使羊羔成活率从不足7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从而为依法守边、护边、治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来此工作的哈那提·阿不都感慨地说。

     

        已经从派出所退伍的阿达力汗·赛依提那维说:“我现在脑海里还是想着大黄水泉辖区内的牧民,他们有什么事也都打电话通知我,心里牵挂着那里的‘一草一牧’。因为我们早已是一家人了,共同守护着祖国的边境。”

     

    融入一体

     

    ——建成一条钢铁长城

     

        哈不都哈力克·哈巴斯头上有条深深的疤痕,说起当年那幕惊险时刻,他记忆犹新。“2009年1月5日,我放牧时不小心从山崖上摔倒,昏迷不醒。派出所立即用车把我送到县医院。我到现在都记得救我的人的名字——阿达力汗和唐之风。”

     

        卡米力·努尔沙力1973年第一次来大黄水泉放牧时,当时的派出所所长边斯木汗就住在他家,宣传国家法律知识,告诉他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干。“我到现在给孩子们也是这样说的:在边境线草场上不能抽烟,否则会发生火灾;牲畜更不能越境,那会引起国际纠纷的。2013年11月10日,离我家不远的牧民托合塔突发高血压,派出所用车将他及时送到县医院。如果当时没有车送他,他肯定就救不过来了。这件事我们牧场里的人都知道。派出所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一直把我们当亲人,我们也把他们当亲人,有一点点小事都会告诉他们的。”

     

        从派出所的工作记录上可以看出,他们早在建所之初,还是1辆卡车、1顶帐篷、10匹战马的时期,就开始发动牧民,建立起群防群治组织,制定了群防制度。至今,每周在边境线上至少开展一次联防巡逻,每月召开一次治保会议,每半年对治保人员进行培训的工作一直没有间断。

     

        努尔太·阿克木感慨地说:“走路不忘观察,放牧不忘巡逻,生产不忘遵守边防法规。这早已成为我们牧民心里最高的纪律。”

     

        荆渊博所长介绍说,51年来,派出所总结了许多依法守边的“土方法”。如要靠近国境线的地方划出禁牧区,预防人员牲畜越界的“一线禁牧法”。将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牧民安排在一线放牧,将其他人员调至二线牧区的“二线调换法”。要求牧民至少三人一组分工协作联合放牧的“三人放牧法”。还有对牧民开展常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移动警务室”“牧民法律服务站”,提升牧民科学放牧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爱民书屋”等,目的只有一个——与当地牧民融入一体,建一条钢铁长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