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本应融洽的师生关系,近日却频传不和谐“音符”。专家指出,师生暴力冲突事件仅为个案,但依然应该引起重视——

    师生冲突如何根除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陈宁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4日 06版)

        日前,河南省潢川县某中学发生一起教师与学生肢体冲突事件,课堂上一名男教师与女学生大打出手的视频被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更应注意的是,近些天来,师生冲突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比如幼儿园老师针扎幼童、学生十年后回校打教师“复仇”等。

     

        本应属于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为何近来频频爆出不和谐的“音符”?面对冲突,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和谐仍是主旋律

     

        “小学时,确实亲眼看见了师生发生肢体冲突。”现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李晓回忆说,“但从小学到大学,类似这样的老师也就遇过一次,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相处还是较为融洽。”

     

        “这种事情真的很少,在我的小学、中学阶段一次都没有看见过。”山西省太原市某高校的大一学生杨立风说,“在学校,老师会经常批评、教育淘气的学生,有时候学生也会‘顶嘴’,但肢体冲突真的非常少见。”

     

        杨立风的说法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证实。中国教科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校园内的师生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则具有偶发性,和谐仍是当下师生关系的主旋律。

     

        曾天山告诉记者,对于师生冲突,根据其所造成的伤害严重程度具体分为低度冲突、中度冲突和高度冲突。“其中不发生直接肢体接触,不造成明显伤害的低度冲突较为常见,比如师生间言语上的争吵。而近期发生的几起冲突事件造成了明显的身体伤害,达到了中、高度冲突层次,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应引起高度重视”。

     

        河北省邯郸广平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冷继英坦言,这类现象属于个案,从全国范围看来,教师以及学生的数量非常庞大,但师生暴力冲突事件屈指可数。

     

    冲突的祸根在哪?

     

        “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谦让、包容和尊重品德是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曾天山说,“目前我国存在师生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现象。在家中同为被谦让的对象,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处理矛盾冲突的办法。因此,这一方面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包容学生的耐性,另一方面,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没有容忍度、不尊重教师。”

     

        “现今社会节奏加快,师生间的沟通更多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简单化渠道实现,使得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各方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隔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除此之外,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也是导致师生冲突的因素之一。学校对教师提出统一僵化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师对学生提出同样僵化的课业要求,加上班级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进而导致师生双方缺乏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教授认为,当今学校仍由应试教育模式主导,在应试评价体系的压力下,教师往往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恰恰与青少年学生的叛逆心理相碰撞,就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多方协作,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谐的师生关系,古来有之。我们如何才能将这并不和谐的“音符”消弭在摇篮之中?

     

        “缓解师生矛盾,需要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协作努力,以此推动形成‘尊师重教、师生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范先佐强调,学校应着重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教师树立良好师德。“学校、家长、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尊师重教思想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家长作为孩子终身的教育者,应率先做出尊重学校、尊重教师的示范。”

     

        程方平指出,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地规定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义务与权益。“同时,学校要形成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为学生、教师、学校等各方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保障各方权益的途径。当师生产生矛盾时,通过此类平台进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遏制冲突的恶化。”

     

        “师生一定要增进沟通和理解,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责任心和‘为你好’的心意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冷继英强调,学校应加强对教师以及学生在与人沟通、交流技巧方面的培训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学会沟通与理解,师生之间才会更加和谐”。

     

        “仅偏重学业,只能培养功利型人才。因此,学校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传授社会经验,教会学生待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曾天山最后强调。(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陈 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