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贤达,第二炮兵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三级军士长,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炯炯双目装满果敢坚毅,在18年军旅生涯中,将8发新型号导弹送上蓝天,写下“导弹精兵”传奇,第二炮兵为他记一等功。
成为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
塞外隆冬,关山飞雪,一声点火,长剑问天。这是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成功发射的第100发导弹,指挥长就是何贤达。
1997年底,何贤达当兵入伍,新兵下连分到炊事班。他找到连长想调到战斗班,却灰溜溜地无功而返。他把心一横,打算自学成才。从一名炊事员到士官发射指挥长,何贤达经历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炊事班时,一有空闲,何贤达就用柴火当模拟器材,摆开“战场”练操作;夜里挑灯苦读,把厚厚一摞专业教材悉数翻遍。半年后,旅里组织考试,他名列三甲。从那时起,何贤达走下灶台,登上吊车,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1999年,何贤达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用100余次转载导弹无一差错的优异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当上士官后,何贤达觉得肩上变化的不仅是军衔,更是责任担当。“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主动请缨。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但在困难面前,何贤达从不退缩。2002年盛夏,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一干就是10年。
2012年,何贤达又主动要求担任发射指挥长并梦想成真。
走进战士的“朋友圈”
每逢老兵退伍,何贤达心情就特别沉重。当年,看着一个个好兵抹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军营,他惋惜,他心痛;如今,看着一个个好兵态度坚决、开开心心地走出营门,他无奈,心更痛。
时代变了、世界变了,战士也变了。作为带兵人,何贤达意识到不仅要带领战士抢占“导弹阵地”,更要带着大家坚守“思想阵地”。
足球、篮球,打牌、下棋,何贤达样样都会,不为别的,只为和战士“打成一片”。但近几年,他发现,班里战士较以前有了大变化:“以前跟我玩、现在跟网玩”“以前找我交心,现在上网吐槽”。
这是为啥?何贤达有些苦恼,倒是“85后”妻子胡玲丽点拨他:“不是一代人,很难掏心窝。”
何贤达一拍脑袋:“再难也得上。”《网络与社会交往》《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籍,他爱不释手。在军营网络上,他当上了“论坛版主”,开了“老兵微博”。一时间,何贤达成了士兵眼中的“时髦班长”,走进了战士的“朋友圈”。
一次驻训演练,部队配发一批平板电脑,何贤达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端详。“90后”战士赵望调侃他:“你会玩吗?”没想到,何贤达不仅能单机操作,还利用局域网建了个群,搞起“微教育”。一段时间,几名战士在群里讨论“和平时期不打仗,军人价值打折扣了吗?”何贤达没有板起脸阐述“子丑寅卯”,而是在群里发了个故事:一个工厂雇了名瘦小的保安,他隔三岔五都能抓到贼;后来换了个强壮的保安,再无盗贼敢来光顾,你们认为谁更强?
小故事、大智慧,战士纷纷“点赞”。何贤达看准火候一语“点睛”:“大国长剑,不怒自威。”
带出响当当的“第一班”
当班长,要有号召力。说起一班,何贤达一脸自豪:“大喊一声‘跟我上’,刀山火海都没人含糊。”
有一次,连队受命在偏僻货站卸载装备。时逢盛夏,暴雨如注,污泥黑水一片。何贤达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卷起裤腿,率先跳了进去。这一跳,带动全班、感染全连,提前半小时完成任务。
何贤达给一班画了张“作战图”,根据每名战士的素质、特长定位定岗,因材施教各尽所能,推行高中级士官、初级士官、义务兵层级管理,层层有责任,人人有人帮,全班团结如一人。他始终抓住“打仗”的事不松手,盯着提高战斗力想办法,常开“诸葛亮会”、倡导“效率制胜”。
何贤达像块磁铁,把全班紧紧凝聚在一起,带出响当当的“第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