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光 记者吴琳)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完成了对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土城子遗址的首次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距今约3500年至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遗址,出土一批陶器、石斧、石铲等生活用品,为研究当时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生活习俗提供了依据。
遗址地处辽宁西部的大凌河上游,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黄家店村大阳山北坡台地上,东西400米,南北450米。考古人员找到了100多处遗迹,包括房址、祭祀坑、窑址和灰坑等,伴随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其中陶器类型非常丰富,有陶鬲、陶瓮、陶豆、陶甗、钵、尊等10余种。
陶鬲是古代一种炊具,商周时期流行,其形状多为圆腹、三个袋状足,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有实用器与明器之分。陶瓮也称为罐,是古代一种储水器。陶甗是古代陶制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陶豆是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也是祭祀礼器中的重要器物。陶钵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
据考古人员推断,这个遗址的年代从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战国。按照计划,考古人员将于七八月间继续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届时将有更多文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