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的名声也许不出当地,但他们所倡导的与人友善的价值观却能教化一方,在人格塑造方面发生着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直至今日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行为。”4月20日下午,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科教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以《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为现场三百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胡彬彬就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共寻访了430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他花了30年的时间,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推向了国家文化保护战略,被称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拓荒者”。
报告会上,胡彬彬围绕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诚信、敬业、爱国”几个关键词,引经据典地讲述了乡贤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他精彩的讲述不仅使现场师生对乡贤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引发了他们对传承和保护优秀乡贤文化的深思。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文化流失了,根也就没有了。几十年之后村落还在不在?值得我们深思。今天,听胡彬彬教授讲《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作为本场讲坛的主持人,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表示,当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实践表明,乡贤文化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代乡贤在农村基层建设、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乡贤文化,在当今农村社会中呼唤新乡贤。新乡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民族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打造得特别现代,特别有理性,并且科学,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不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够比较好地开拓未来。”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王泽应在点评时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它自己的源头活水、思想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土壤。胡彬彬教授的讲座对乡贤是什么、乡贤文化的内涵、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以及在新时期如何构建新的乡贤文化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更好的价值引领,都做了很好的揭示。
(本报长沙4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龙军 唐湘岳 本报特约记者 禹爱华)